这个五一假期中,一辆特殊的“集装箱卡车”停在苏州河畔,这是“2025上海·静安戏剧节”的移动集装箱剧场,在综合商业体和公共空间,为往来的市民和游客创造包括互动影像、肢体工作坊、声音装置在内的多样化和沉浸式戏剧体验。


在黄浦江畔的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给孩子的舞台从剧场内延伸到滨江,在五一当天开幕的全新亲子艺术季让台上台下、剧场内外成为不打烊的艺术游园会,传统演艺空间转向打破围墙的开放式公共文化服务的乐园。

在东北角的控江社区,Young剧场今年第二轮的剧场开放日是热闹的“邻里大舞台”,剧场“没戏”的周末,春日阳光像聚光灯照亮了从7岁到70岁的居民们,老的小的在剧场广场上使出吹拉弹唱的十八般才艺。街道负责人给剧场经理发了这样的消息:“能让社区里各种各样的人们参与进来,烟火气相遇文艺范,艺术创造了凝聚居民的氛围。”


在当下的上海,“全城有戏”不仅意味着剧院密布城角落,优质演艺资源让观众忙于乐于赶场。“舞台”突破了剧场空间和演出时间的限制,蔓延到商业场所、游乐场、甚至街道和家门口,社会大美育环境下的文商旅联动,正在让艺术成为普通人的全新社交方式,也是当代人的特殊能量补给站。剧场成“聚场”,让沉浸于数字社交的人们在线下重建社交网络。

吃饭是戏,玩也是戏

“醋浸鲐鱼,鱼籽蟹肉稻荷豆,红豆羊羹。”这是餐厅,还是剧场?这是吃饭,还是看戏?这是静安戏剧节移动集装箱剧场里的沉浸式餐桌互动剧目《五郎的手记》。在45分钟的时间里,参与的观众戴上耳机吃饭,这三道菜是“孤独美食家”五郎亲自挑选的,每道菜附有一段录音和一组卡片,一道菜是一次关于味觉的选择,对食物的选择和吃饭的过程构成一段和记忆有关的解谜之旅。移动集装箱既是餐厅也是剧场,这个特殊的节目并不是让参与者观看五郎表演,也不是让观众现场观看彼此表演吃饭,而是在“专心吃饭”时,从五郎的“味觉手记”里发掘出属于各自的食物记忆。


移动集装箱突破了传统剧场的形态,也让新形态的“戏”和观演关系实现跨空间的流动。除了“吃饭/看戏/参演”三合一的《五郎的日记》,静安戏剧节同时在移动集装箱剧场推出台词工坊、喜剧工坊、打击乐工坊、肢体工坊等,在这些从广场到商场自由流动的特殊剧场里,参与者不是“观众席”的被动观看者,而是松弛地参与到即兴的表演体验中,短暂地和陌生人建立临时的社群。

儿童艺术剧场同样尝试着把给孩子的戏引入商业综合体,让优质演艺内容“流动”起来。这“流动”不仅意味着营造更立体的文化消费,也让孩子们的艺术体验从限定演出场所和时间的“有限观演”扩展到日常可及。在演出剧目之外,剧院利用互动装置把环剧场的公共空间布置成“科技+艺术”主题的主题乐园,践行“不止是剧场”的观念,演艺空间转型为开放式艺术体验场所,给孩子们提供了有特色、有温度的公共文化服务。


聚光灯照亮菜篮子,剧场重建线下邻里社区

移动集装箱剧场带来“流动的演艺空间”,儿童艺术剧场盘活“流动的演艺内容”,Young剧场创造了另一种“人群的流动”,通过每个月末举办的“剧场开放日”,让社区里的老老少少从生活流动到舞台,变身“表演的主人翁”。

2024年一整年,Young剧场做了总共四场剧场开放活动,而今年演出季的前两个月,剧场开放活动已经办了两场。为了提升剧场的公共服务,Young从这个春夏演出季起,“开放剧场”的艺术教育活动固定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并且,为了推行“人人可艺术”的理念,剧场开放日的活动设置真切地从艺术院团和艺术家主导,转向社区居民“反客为主”。

去年三月,剧场做第一场昆曲文化主题的开放活动时,推出特色节目“晨间练功房”。当时,报名参与的周边居民还是以观众身份到剧场,旁观年轻的昆曲演员们“练早课”。当然,戏曲演员的练功和吊嗓也的确不是零基础的普通人能轻易模仿的。一年后,剧场开放活动再开“晨间练功房”,报名参与者不再是看热闹的旁观者。香港MW舞蹈团的青年编舞毛维带领30多个零基础的舞蹈素人开启一场“春日舞蹈派对”,在年轻舞蹈家的启发下,社区居民们发现自己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身体所能做出的日常动作,以及这些看似普通的动作在一系列排列组合之后,也形成了人与人交流的“舞蹈”,跳舞不存在高不可及的门槛,普通人随时随地能参与成为“现代舞”的表达者和表演者。


在五一假期前的那个剧场开放日,剧场当天没有演出,大剧场落了大幕,关了场灯,而阳光普照的剧院广场成了一大片热闹的“社区大舞台”。从清晨到黄昏,先后有130多个当地社区居民表演了30多个节目。在市民夜校里学民族舞、学戏曲、学乐器的阿姨姆妈们,找到了施展才艺的舞台,“阿庆嫂”们方唱罢,热情的新疆舞又跳了起来。8岁的妹妹弹琵琶,80岁的阿婆弹古筝,起初,街道工作人员担心会冷场,结果一天下来,节目一个接一个没停过。观众席里的一位阿婆说:“看到这么多隔壁邻属多才多艺,我觉得很自豪。”街道工作人员则感叹,聚光灯照亮菜篮子,柴米油盐一样沉淀为文化养分,剧场为平凡生活搭台,激活了社区的生命力。

让“剧场不止是剧场”,不仅不断突破表演空间、表演内容和表演者的边界,剧场也成就了上海城市文化里特殊的“赶集”新民俗。在Young剧场一月一次的开放日,周边居民们了解到“戏”不仅是看的,戏剧也是当代的心理疗愈方式,人们随同艺术疗愈师绘画自己的“人体情绪地图”,或者和戏剧疗愈师一起通过角色扮演探讨“我该怎样克服自我贬低”……剧场同时是创意市集,是露天的展厅,甚至是“一站式便民服务”的现场,正如杨浦一位社工参与Young剧场开放活动后总结:文艺气息浓郁的剧场承载起菜篮子的烟火温度,用文化黏性重构线下的社区邻里网络,这是“人民城市”的艺术注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