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记者 刘良慧
4月27日中午,当涂县姑孰镇焦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传出饭菜香味,几位老人正在食堂里一边吃饭一边唠家常。“以前一个人在家,做饭麻烦,常常凑合吃。现在这里每天两顿热乎饭,周三吃饺子,周五换馄饨,花样多,价格也不贵。”78岁的张大爷指着面前的餐盘对记者说。
张大爷口中的变化,是焦家社区破解老年人“吃饭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这个户籍人口不足4000人的社区,通过精准识别需求、整合多方资源,将一座80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打造成老人们的“幸福驿站”,探索出一条“民政资金帮扶+集体经济支持+乡贤慈善助力”的可持续运营路径。
精准发现需求,是帮扶的第一步。焦家社区地处当涂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域,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内独居、空巢老人占比逐年攀升。“网格员走访时发现,许多老人家里冷锅冷灶,一日三餐成了他们最大的烦心事。”焦家社区党委书记宋礼木回忆道。
为此,社区启动“网格化摸排+平台化监测”双轨机制:网格员上楼入户调查老年人生活状况,同步接入当涂县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通过线上预警与线下核查相结合,精准锁定126名存在助餐、照护需求的老人。这种“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的模式,让帮扶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需求摸清了,如何满足?2021年,焦家社区将一栋闲置办公楼改造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走进这座两层小楼,一楼的食堂窗明几净,不锈钢餐柜泛着银光,墙上的“本周菜谱”写着清蒸白鱼、山药排骨等菜品;二楼活动区内,老人们或怡情牌局,或围坐下棋,欢声笑语不断。“我们严控食材采购,每天留样检测,聘请大厨,保证菜谱每天不重样。”宋礼木指着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介绍。
中心为每位老人每月补贴240元,70周岁至79周岁老人每月实际交费300元、80周岁至89周岁老人每月实际交费250元、90周岁及以上老人每月实际交费200元。这种“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式,既减轻了老人负担,又保障了食堂长效运营。
资金从何而来?社区创新设立的“慈善基金”发挥了关键作用。2022年1月,焦家社区率先在全县成立了首家“社区慈善基金”,并成立“救急难”互助社,构建以社区为“圆心”、十余家乡贤爱心企业为“半径”的服务功能圈,目前已募集150余万元善款,其中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运营。
“通过‘民政资金帮扶+集体经济支持+乡贤慈善助力’,保证老年助餐不断档,社区老年人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宋礼木说,社区还全面落实残疾人保障政策,辖区内16岁至59岁残疾人可以免费到日间照料中心就餐,现这类人员共14人。
在焦家社区,帮扶力量始终“动态在线”。去年冬天,低保户秦先生因患尿毒症生活陷入困境,社区通过“救急难”互助社共为其拨付2000元救助金;每逢重阳节、春节,乡贤企业捐赠的米面粮油总会准时送到困难老人家中。
这种“即时响应+长效关怀”机制,让社区救助既有速度更有温度。“社会救助不能单靠政府‘独唱’,更要发动社会力量‘合唱’。焦家社区的实践证明,当政策温度、市场效率、慈善情怀形成合力,民生工程才能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当涂县民政局局长尹玲玲说。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