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7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尤其憎恨,他们想方设法的对我国进行“封锁”。

周恩来到日内瓦后,采取了高超的外交技巧,其中有一件事就是,他专门宴请了西方世界的喜剧大师,卓别林。

周恩来宴请卓别林,其实也并非是因为政治的需要,而是他对卓别林确实是神交已久,早在上个世纪初卓别林的短片传入中国时,周恩来就看过,对于这位优秀的喜剧大师,他印象深刻。

后来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忙于事业,但他始终都没有忘记卓别林。

而这次卓别林从美国来到瑞士,其实也是迫不得已,原因是因为他从事电影进步文化,受到了迫害,所以,他不得不带着家人离开了生活近40年的美国。



接到周恩来宴请的电话,卓别林的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因为他第一次受到中国政府高层的邀请,虽然在此之前,他曾与中国的艺术家梅兰芳有过交集。

梅兰芳与卓别林之间,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30年初,梅兰芳带领中国的京剧团到美国演出,在洛杉矶时,当地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一番觥筹交错后,一位神采奕奕的中年人直奔梅兰芳而来,梅兰芳定睛一看,正是卓别林。



在经理的介绍下,一位东方的京剧大师与一位西方的喜剧大师正式会面,并紧紧相拥。

当时卓别林正在拍摄影片《城市之光》,得知梅兰芳来了,他甚至连衣服都没换,梅兰芳性格坦率,他很喜欢卓别林这样的城市,而这次欢迎宴会,也仿佛成为了两人的“私人聚会”,他们畅谈戏剧,电影。

几天后,在卓别林的邀请下,梅兰芳又专门来到了剧场与卓别林参观会面。



这一次,他们再次谈论了舞台表演艺术与电影艺术之间的联系,虽然两人肤色不同,信仰不同,但他们好像一见如故的老友,侃侃而谈,一点也不拘谨。

由于梅兰芳表演另有安排,所以两人的相聚很短暂,不过他们却在分别时约定,如若卓别林去中国,一定到梅家做客。

时间一晃,过去了6年,1936年的一天,梅兰芳突然收到卓别林的信息,他将来中国旅游,请来一叙。



那天,梅兰芳带着上海电影影后胡蝶等人专门迎接卓别林,时隔6年再见,他们一点也不陌生,当天晚上,卓别林想要去看看京剧,梅兰芳就带着他去隔壁看了马连良的《法门寺》。

在上海,卓别林只待了一天的时间,梅兰芳几乎时时都陪在他身边,而两人的情谊也逐渐变得深厚。

时间再一晃,已经过去了20年,卓别林深信自己与梅兰芳的情谊还在,而他对中国也颇有好感,所以,在1954年接到周恩来的宴请后,他当即答应了。

周恩来第一次见到卓别林,便笑着说:“哎呀,40年前,就在荧幕上认识您了。”卓别林听后受宠若惊,他万万没想到,一个大国总理,居然是自己的“粉丝”

交谈中,周恩来也将中国的革命讲给了卓别林听。

卓别林其实颇为感慨,因为在1936年他到中国时,满目疮痍,如今新中国成立,他很向往,当然,他也想再见见自己的老友梅兰芳。

当周恩来邀请卓别林有时间去中国时,卓别林当即就答应了下来。

这天,周恩来专门请卓别林吃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烤鸭,还喝了茅台酒,西方人很少喝白酒,一般喝的白酒也没有茅台这么烈,卓别林尝了一口后,却是高兴地说:“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烈性酒,我觉得,这才是男子汉该喝的酒。”

周恩来听后哈哈大笑,就在这时,卓别林突然又有些扭捏地说道:“尊敬的周恩来总理先生,您是否能够送我一瓶茅台酒作为纪念呢?”



周恩来丝毫没有犹豫,当即就答应了下来,卓别林很是高兴,而在这次的饭桌上,还发生了另外的一件趣事。

当北京烤鸭上桌后,卓别林看着鸭子,突然皱着眉摇了摇头,周恩来有些不解,他赶忙问道:“您怎么不尝尝我们国家的这道美食呢?”

卓别林回答道:“唉,不行啊,我这个人对鸭子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我不吃鸭肉。”



周恩来听后觉得很奇怪:“您对鸭子,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卓别林解释道:“我创作的角色流浪汉夏洛尔,他走路时令人捧腹大笑的步伐,其实就是我从鸭子走路中得到启发的,为了感谢鸭子,所以,我就不吃鸭肉。”

周恩来恍然大悟,他信以为真,就说道:“那真的是很抱歉,卓别林先生,是我们疏忽了,这样,把这道菜给撤下去吧。”

卓别林此时却又说了一句让周恩来始料不及的话,他说:“不用,这次是例外,因为这鸭子,不是美国的鸭子。”

卓别林不愧为世界级的喜剧大师,他的这句话刚说出口,便引得哄堂大笑,在场的人,也终于明白了卓别林的幽默所在。

而这次宴请卓别林,无论是对周恩来来说,还是对卓别林来说,都成为了他们人生中难得的经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