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手机时,突然被一条消息刷屏。
28岁的赵心童成了中国首位斯诺克世锦赛冠军!
点开新闻一看,好家伙,评论区直接炸了。
有人喊“中国骄傲”,有人酸“富二代玩票”,还有人盯着他那块百万名表和库里南豪车两眼放光。
但说实话,比起这些八卦,我更想聊点扎心的。为什么有的人,连“躺平”的资格都没有?
别光盯着库里南!他的“开挂人生”从13岁就开始了
曾经有网友晒出和赵心童的合影,看着他戴着理查德米勒、开着劳斯莱斯的照片,有人第一反应是:“还不是靠爹?”
毕竟他爸15年前就是深圳某医院副院长,妈妈也医务工作者,家里早早就给买了台球桌,13岁直接辍学练球——这条件,妥妥的“赢在起跑线”。
但仔细想想,有钱人家的孩子多了,有几个能打到世界冠军?
小时候给你买钢琴的爸妈,最后让你考过十级了吗?给你报游泳班的爹妈,让你游进省队了吗?
赵心童的家里确实给了他“任性”的底气,但真正让他在台球桌上杀出一条血路的,是13岁拿着二手球杆打出单杆143分的狠劲儿,是19岁转职业后一次次被顶尖选手“虐”到怀疑人生,却又咬着牙杀回来的倔强。
说白了,有钱只是给了他“试错”的机会,但趴在终点线前哭的人,从来不是因为缺钱。
赵心童夺冠后,评论区总飘着几句阴阳怪气:“我要有这家庭,我也能夺冠”“开库里南戴名表,打什么球啊?”
这种论调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边羡慕着别人的光环,一边又拼命否定别人的努力。
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他出身普通家庭,辍学打球、禁赛复出、逆袭夺冠,是不是立刻变成“寒门贵子”的励志典型?
为什么有钱人追求梦想,就非得被扣上“玩票”的帽子?
赵心童的父母给了他退路,但他偏要选那条更难走的路。
这份勇气,和那些在城中村台球厅里练球的孩子,本质上并无区别。
说到底,偏见比现实更可怕。 我们习惯了用“钞能力”去解构一切成功,却忘了钱能买来球杆,但买不到一杆清台的绝杀;钱能雇来教练,但买不到决赛局手不抖的冷静。
被禁赛、被群嘲…他的“逆袭剧本”比电视剧还燃
赵心童的故事里最让我感慨的,不是他夺冠时披着国旗的荣耀,而是他从“假球风波”的泥潭里爬出来的那股劲儿。
去年被扒出帮人下注,禁赛一年八个月,全网骂声一片。有人嘲讽“富二代果然不干净”,有人断言“这辈子废了”。就连他自己都说,那段时间心理崩溃到要看医生。
可谁能想到,解禁后的第一场大赛,他就直接干翻了“75三杰”中的奥沙利文和马克·威廉姆斯,把世锦赛冠军奖杯抢到手?
原来真正的狠人,不是永远不跌倒,而是跌倒了还能爬起来,顺便把对手的路给堵死。
看着领奖台上他笑得一脸灿烂,我忽然觉得这世上哪有什么“天选之子”,不过是把玻璃心炼成不锈钢的普通人。
赵心童当然不是“完人”。
他有过争议,摔过跟头,甚至被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但比起揪着这些不放,我更愿意记住——当他在克鲁斯堡举起奖杯时,镜头扫过观众席上那些金发碧眼的斯诺克老牌粉丝,他们举起的手机屏幕上,清一色是中国国旗。
这让我想起丁俊晖当年横空出世时,英国人惊呼“斯诺克要变天了”。
如今赵心童的夺冠,更像是一记响亮的回应:
“这天下,早就该换了。”
至于那些酸他“靠爹”“炫富”的声音?
建议看看他接受采访时说的那句话:“台球桌上,没人关心你爸是谁。”
毕竟,对手不会因为你的库里南停在门口,就手下留情。
最后说句扎心的: 咱们普通人与其纠结“他凭什么”,不如想想——如果明天突然中了500万,你是躺平刷手机,还是像赵心童一样,去追那个“不被嘲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