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楚雯

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医师

医学博士(中山大学)

西湖大学访问学者

从事营养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其他多项课题的骨干成员。

在eBioMedicine、AJCN、Diabetes Care、Microbiome、J Clin Endocrinol Metab和Neurotherapeutic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共1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4篇。

文章来源:粤营养越健康

已授权《临床营养网》转载

1. 非酒精 性脂肪肝病 (N AF LD)是什么?

NAFLD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与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它的特征是肝脏中累积大量脂肪,且没有过量饮酒的历史。 如果不加以干预,NAFLD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NAFLD的 全球患病率显著上升 ,提示仍需要研究有效的防治手段。

2. 最新研究发现了什么?

最新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富含类黄酮(Flavonoids)的饮食不仅能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发生率,还能改善肝脏的成像生物标志物。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饮食干预思路,通过增加日常水果、茶类和黑巧克力等食物的摄入,有望实现对NAFLD的有效防护。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这项研究。


究亮点

研究对象: 研究纳入了来自英国生物库的121,064名40至69岁的成年人。

研究方法 : 通过饮食评估记录类黄酮的摄入量,并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和组织健康状况。

主要结果 : 类黄酮摄入量最高的人群,其NAFLD风险比最低人群低19%。其中,苹果、茶和黑巧克力的高摄入量人群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降低。

研究结论 : 类黄酮丰富的食物摄入与中年成人中NAFLD风险降低相关 , 并且与改善的肝脏成像生物标志物相关。

研究意义: 这项研究提供了类黄酮摄入与NAFLD风险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证据,并 强调了通过饮食干预来预防和管理NAFLD的潜在价值 。

3. 类黄酮是什么?

类黄酮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类、黄酮醇类(含槲皮素)、异黄酮类(含大豆异黄酮)、花青素类、黄烷醇类(含儿茶素和原花青素)、黄烷酮类、查耳酮类等, 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

4. 类黄酮为何如此重要?

类黄酮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的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作用是 抗氧化 、 抗炎、 抗病毒及防御紫外线等环境压力。此外,类黄酮也是植物色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花、果实和叶片多种鲜艳的颜色。在人体健康方面,类黄酮具有抗氧化、保护心血管系统、降低癌症风险、调节免疫力、 减轻肝脏炎症和减少脂肪在肝脏中的 堆积等功效,因此经常作为膳食补充剂或功能性食品中的重要成分。

5. 如何通过饮食摄取类黄酮?

阶段,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代谢性肝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并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预防和管理NAFLD显得尤为重要。值得庆幸的是,这项研究表明,增加类黄酮的摄入可能是简单而有效的预防策略之一。例如,适量饮用茶、多食苹果和浆果类水果,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实现的小习惯,却可能带来长期的健康收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富含类黄酮的食物有哪些种类。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富含类黄酮的食物

1. 水果

果:尤其是果皮部分含有大量的类黄酮。

浆果类:如蓝莓、草莓、黑莓、覆盆子等,尤其是蓝莓含有高浓度的花青素。

柑橘类:如橙子、柚子、柠檬和酸橙。

葡萄:尤其 是红葡萄和紫葡 萄。

樱桃和

2. 蔬菜

甜椒:尤其是红色和黄色的甜椒。

洋葱和大蒜。

菠菜和甘蓝类蔬菜。

西兰花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

3. 豆类和坚果

豆类:如黑豆、红豆、扁豆等。

坚果:如杏仁、核桃和榛子。

4. 茶和草本植物

绿茶和红茶:尤其是未经发酵的绿茶含有较多的类黄酮。

草本茶:如洋甘菊茶。

5. 饮料

红酒:含有类黄酮,尤其是原花青素

6. 巧克力和可可

黑巧克力:含有较多的类黄酮,尤其是可可含量较高的黑巧克力。

7. 全谷物

全麦面包、燕麦和糙米等。

8. 香料和调味品

姜黄:含有姜黄素,是一种强效的类黄酮。

迷迭香和百里香等香草。

9. 其他

番茄:含有番茄红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也具有类黄酮的某些特性。

豆制品:如豆腐和豆浆。

综上,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流行病学证据,强调了饮食干预在防治NAFLD中的潜在价值。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通过科学饮食来呵护肝脏健康显得格外重要。不妨从今天开始,在饮食中适量加入富含类黄酮的食物,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的小贴士:

健康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均衡饮食与适量运动。不妨每天尝试一种新鲜的类黄酮食物,让你的肝脏更健康!

附:

如果您需要营养相关指导,住院期间可由营养科会诊,出院后可前往营养门诊就诊或登录我院5G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问诊。

扫码登录

广东省人民医院5G互联网医院

【参考文献】

1. Park HA. Fruit Intake to Prevent and Control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Korean J Fam Med. 2021 Jan;42(1):9-16.021

2. Yao P, Gao Y, Simal-Gandara J, Farag MA, Chen W, Yao D, Delmas D, Chen Z, Liu K, Hu H, Xiao J, Rong X, Wang S, Hu Y, Wang Y. Litchi (Litchi chinensis Son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hytochemistry, medicinal properties,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Food Funct. 2021 Oct 19;12(20):9527-9548.

3. Derdemezis CS, Lovegrove JA. Glycemic index, glycemic control and beyond. Curr Pharm Des. 2014;20(22):3620-30.

4. Liuqiao Sun, Xiaoping Liang, Yaoyao Wang, Sui Zhu, Qian Ou, Hang Xu, Fangyuan Li, Xuying Tan, Zhiwei Lai, Liuzhen Pu, Xingyi Chen, Jun Wei, Feng Wu, Huilian Zhu, Lijun Wang, Fruit consumption and multiple health outcomes: An umbrella review,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Volume 118, 2021, P505-518.

5. Malik VS, Popkin BM, Bray GA, Després JP, Willett WC, Hu FB.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Diabetes Care. 2010 Nov;33(11):2477-83.

6. 杨月欣主编.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7.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记者:郑伟康)

8. 代小佩. 科学解读水果的甜度与含糖量.《中国食品》2020年19期 134-135页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截止到 2025 年 5 月 7 号上午 8:00 时,本平台关注人数为:397461 名。更多信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