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今的“外交天团”队伍异常强大,每一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都能在众多国际记者面前从容不迫,精准且详细地传达中国的声音!然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并非空谈。今天我们的外交事业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历代外交人的辛勤努力与奋斗。在这些为外交事业作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中,有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龚澎。
即便是被誉为“外交奇才”的周总理,也曾高度赞扬龚澎,称她是新中国外交事业中的一面旗帜。那么,龚澎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为什么周总理会给她如此高的评价?
龚澎生于1914年,在日本横滨出生。19岁那年,她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了燕京大学历史系,不仅容貌出众,气质高雅,而且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成为了燕京大学的“校花”。然而,龚澎的才华远不止于此,她不只是美丽的花瓶,更兼具智慧和深邃的爱国情怀。
一二·九运动爆发时,龚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学生游行队伍,并勇敢地担任了队长,代表中国在示威中发言。由于其思想开明,1936年她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机缘巧合下,她来到了延安,成为了马列主义学院的第一批学员。由此,她抛弃了传统的旗袍和西装,全身心投入到了马列理论的学习中。
在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等革命先辈的教导下,龚澎对马列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学业完成后,她穿上了八路军的军装,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八路军总部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龚澎接到了调令,前往重庆担任十八集团军、新四军驻重庆办事处外事组副组长。为了不暴露办事处的身份,她以重庆《新华日报》的记者身份活动,暗中协助周恩来与外国记者及使节沟通,并负责发布相关的新闻内容。
在她任职期间,国民政府制造了“皖南事变”,这一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震动。国民党不仅颠倒黑白,还对英勇作战的士兵进行诬蔑。当周恩来得知此事后,立即召集外事组成员,指示他们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在龚澎的带领下,外事组迅速行动,搜集了大量证据和情报。
正好在此时,英国大使卡尔举行记者招待会,并邀请了龚澎参加。在会上,卡尔先生专门让龚澎坐在他身旁,这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给予了龚澎莫大的鼓励。龚澎便利用这一机会,将收集到的证据与事实向在场的记者们揭露了国民党的阴谋与不当行为。
在面对接踵而至的记者提问时,龚澎镇定自若,条理清晰、言辞有力,充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赢得了在场记者的尊重和赞誉。许多外国记者称赞她的外交才华,纷纷表示:“龚澎的一举一动都展现了周恩来工作风格的精髓。”
然而,作为燕京大学的高材生,龚澎的才能远远不止如此。会议结束后,龚澎继续本职工作,为了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展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讲话,她承担了大量的翻译任务。许多重要的文件和演讲,都是她亲自翻译并打印出来,确保它们能及时传递到国际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部成立了情报司,龚澎被任命为情报司司长。作为司长,她目标明确、冷静严谨,致力于将情报工作做到国际一流水平。她广泛吸纳人才,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从事外交工作的同时,龚澎始终没有放松自己的学识修养,她每天都会阅读各种文件和海外媒体的重要报道,确保能够迅速掌握全球动态。为了更加高效地获取信息,她率先在驻外使馆设立了情报站点,将当天的英美报刊中的重要新闻迅速传回国内。
抗美援朝期间,美国扬言将在朝鲜使用核武器并在冲绳部署核武器。这一未经证实的消息引发了广泛的恐慌。中央指示情报司核实该消息的真伪。在紧急情况下,龚澎立即联系了在欧洲的战友,成功获取了有关核武器的详细情报,并得出了美军战术核武器的实际威力并不像外界所传闻的那样强大。情报传回后,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此事,毛泽东亲自接见了龚澎,并对她的工作表示了高度评价。
龚澎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她还为中美情报网络的构建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她的帮助下,驻德使馆设立了情报站,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海外信息,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情报能力。
作为外交界的核心人物,龚澎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初期,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围堵。为了拓展国际朋友圈,周总理亲自带领外交团队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在此之前,龚澎已经为周总理的发言准备了大量资料,并协助编辑了1700万字的国际情报。在会议现场,周恩来亲自提名她为中国的首席发言人。面对300多名外国记者,龚澎从容不迫地传达了中国的立场和主张。
此后,龚澎随周总理一同访问了14个亚非欧国家,并在多个国际场合中为中国发声。无论在记者会还是日常外交事务中,龚澎的外交才能始终令人赞叹。她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尊重,还成功捍卫了新中国的国际形象。
然而,龚澎的工作并非没有付出。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她的健康开始出现问题。在1970年9月,因身体原因她不得不在家休养。不幸的是,龚澎在家中不慎摔倒,最终因脑动脉破裂导致昏迷。周总理得知此事后,心情十分沉痛,甚至在得知龚澎去世的消息后,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周总理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对龚澎的深厚情谊。
龚澎的离世,标志着中国外交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但她为新中国外交事业所做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她的事迹,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人们心中,都将如同一道璀璨的光芒,照亮着后来的外交工作者,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