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丹丹
“可飞可跑”的飞行汽车如何应用于多样化生活场景?怎样高效实现复杂文字古籍的文献数字化处理?如何运用科技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近日,“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作为国博“国家展览”2025年度首个展览,聚焦国家战略与青年发展,全面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优秀实践成果。
“展览分为‘科技新星’‘青春奉献’‘家国情怀’三大篇章,共有来自全国101所高校的118个创新项目参展。”据该展览策展人石娲介绍,参展项目来自历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内容涵盖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医疗健康、生态修复、绿色农业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成果转化。
走入展厅,一台硕大的飞行汽车立于展台之上,后方屏幕上正循环播放着这款飞行汽车在各类生活场景中的应用画面——这是来自东南大学师生团队的“东大鲲鹏”飞行汽车。
据该项目主创团队成员、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李兵兵介绍,“东大鲲鹏”飞行汽车是国内首辆陆空一体分布式电驱动飞行汽车,具备全轮转向、全轮驱动和陆空一体化设计,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交通模式,打破地面交通的局限,实现地面与低空交通的无缝衔接。
“可飞可跑”的飞行汽车能够应用于哪些场景?李兵兵表示,这款汽车目前主要用于满足观光旅游和消防需求,高机动性、大载重量等特点让该设备能够在消防领域实现灵活救援,同时也能补足物流供应链短途运输的“最后一公里”,未来还计划将其开发为观光载具。
文化传承同样亟须科技创新助力。展厅一角,一台全自动翻页扫描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这是由内蒙古大学学生团队研制的“复杂文字古籍文献数字化一站式解决方案”,具备古籍文献全自动翻页扫描、少数民族文字识别等功能,既可以显著提高古籍文字转换准确率,也能简化少数民族语言古籍数字化流程。
“我是蒙古族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蒙文古籍数字化进程非常慢,而这十分不利于文化传承,所以我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些努力。”该项目负责人欧日乐克表示,该设备目前已全面实现蒙古族、满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文字材料的自动扫描、翻页、识别、转换与翻译,获得14项专利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且已进入量产阶段。
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学子努力将科技创新融入民生福祉。在展厅一角,由天津示范大学学生团队研制的项目“心视界—儿童青少年心理诊疗数字孪生的破题者”吸引大批参观者。据悉,这一项目聚焦心理与行为健康领域,基于“生物反馈+自适应AI”双核驱动技术,结合眼动追踪与脑电传感模块,探索开展精神疾病所致认知障碍的非药物干预。
该项目主创团队成员曾芝程介绍,项目研发的立式VR智能终端已获国内及东南亚心理学领域二级医疗器械认证,并在三甲医院完成临床验证、落地使用并纳入国家医保体系。
正如该展览展厅序言所写,“个体的微光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火炬”,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正以蓬勃的朝气、无畏的探索精神和无限的创造力在科技创新、社会奉献与时代使命的坐标系中,镌刻属于他们的青春印记,奏响属于他们的时代强音。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