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齐物,字道用,出身唐朝宗室。为唐太祖李虎(李渊祖父)五世孙,曾祖父为开国名将淮安王李神通,祖父李孝锐曾任盐州刺史,父亲李璟为弘农太守 。家族属“大郑王房”,即郑孝王李亮(李虎之子)的后裔,这一支在唐初因未卷入权力斗争而得以延续 。
李齐物以门荫入仕,神龙初年(705年)任太子千牛备身,后累迁尚辇奉御、北都军器监等职,因政绩卓著升任长安令,以“威禁暴,恕用刑”著称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任怀州刺史,举荐高尚等人。
天宝元年(742年)任陕郡太守时主持凿砥柱山通漕运,挖出刻有“平陆”的古戟,遂奏请改河北县为平陆县。然而工程因弃石入河导致水流湍急,实际效果不佳,却通过贿赂使者获玄宗褒奖。
但因依附右相李适之,遭李林甫构陷,于天宝五年(746年)贬为竟陵太守 。期间推行严苛政令,整顿吏治与民风,竟陵郡社会秩序显著改善。其离任时百姓拦路挽留,足见影响力 。
安史之乱后任凤翔节度使、京兆尹等职,因苛察寡恩被罢免,晚年任太子太傅,逝后获赠司空、太子太师等荣衔 。
史书称其“贞廉整肃”,但“积财兴议”,兼具清廉与严苛两面性 。
上元二年(761年),李齐物去世,朝廷辍朝一日,诏赠太子太师,又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大书法家颜真卿为他作《金紫光禄大夫守太子太傅兼宗正卿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铭》。
之所以讲到李齐物,乃是读《陆羽传》的缘故。
天宝五年(746年),李齐物贬任竟陵太守期间,于官民宴会上观看陆羽(时年14岁)的伶人表演,惊异其才华,赠诗书并荐其至火门山邹夫子处学习 。
陆羽在自传中记载此事,称李齐物“捉手拊背,亲授诗集”。李齐物的举荐使陆羽脱离伶人生涯,奠定学问基础,为其日后著《茶经 》及结交名士(如崔国辅、皎然)铺平道路 。
陆羽晚年为报恩,以近六旬之身远赴岭南任李齐物之子李复的幕僚,足见其感念之深 。
李齐物作为唐朝宗室重臣,仕途受政治斗争牵连却屡有建树,其严苛与清廉并存的特质在治理中体现鲜明。而他慧眼识才,栽培陆羽之举,不仅成就了“茶圣”,更在文化史上留下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