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文物大省、文化大省、旅游资源大省。近年来,兰州文理学院紧盯区域文旅、传媒、艺术产业发展,服务甘肃文化大省、旅游强省建设,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设计专业建设上,学校依托美术与设计学院,借助西北丰富的文旅资源,探索出一条“研创双驱、竞赛助力、文化固本”的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新时代要求、融合丝路精神与现代美学的应用型设计人才,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影响力作出贡献。
研创双驱: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研创双驱”是高等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学校紧扣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将科研创新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了双向开放、资源共享的科教生态。一方面,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接受最新的行业知识和设计训练;另一方面,教学理念和内容反哺科研,借助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项目推动学术研究。同时,学校将课程设置与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中。
学校依托“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文创设计研究中心)”下设的创意设计、数字插画、数字环境、虚拟交互方向实训室及19个工作室,设置了“丝路文化与设计”等专题,使教学项目不仅聚焦于文旅产业设计提升,更注重对学生的文化价值熏陶。“研创双驱”模式推动课程始终沿着产学研一体化、校地企共赢的道路发展。在此模式下,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兼具设计实力与文化责任感的设计人才,积极投身于西北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工作。
竞赛助力:强化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学校通过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在竞赛中,学生将课堂习得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成果相结合,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思路、技能应用、团队合作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锻炼。此外,学校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将竞赛活动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创意设计工作坊”“竞赛项目导向”等课程,激励学生在设计竞赛中探寻原创性解决方案。教师则通过指导学生的参赛项目,将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通过互动学习和专业引导,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设计表现能力。
近年来,在全方位的“竞赛助力”下,学生在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竞赛中屡获佳绩。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更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新生力量。
文化固本:课程思政文化育人路径
“文化固本”是教学改革的基石。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学校大力发掘和推广西北地区的文化瑰宝,开设“地方文化与设计实践”“丝绸之路艺术与设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民族艺术以及地方建筑特色,激发学生将这些元素创造性地融入到设计作品中,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能力。另外,课程设置要结合地方特色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例如,在“环境设计与区域文化”课程中,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文化与环境设计相结合,采用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深入探索如何通过设计促进地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通过工作室实践平台,学生在实际项目中与地区文创企业、社区等合作,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设计再创造。例如,在“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项目中,学生深度参与甘肃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积极探索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既符合现代消费者精神需求又不失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设计作品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视觉呈现,成为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反映时代特征、引领社会时尚潮流的生动实践,不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也为西北乃至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注入强劲的活力。
历经近10年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学校创新研究成果取得显著成绩。环境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二维设计基础”“甘肃民间美术”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基于“研创双驱、竞赛助力、文化固本”理念,学校设计类专业培育出众多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文化素养的优秀设计人才,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设计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扎根西北,服务地方,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拓展实践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作者邓红霞系兰州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孙博文系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兰州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挂职];本文系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基于‘科研反哺教 学’下的设计学地域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7日 第06版
作者:邓红霞 孙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