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当下,网红“柴怼怼”与胖东来的纷争引发了广泛关注。2025年4月,“柴怼怼”发布视频质疑胖东来玉石业务暴利,言辞激烈且毫无事实依据。随着许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魏都区分局调查结果公布,胖东来销售合规,平均毛利率不超20%,“柴怼怼”的言论被证为造谣。
令人咋舌的是,网传“柴怼怼”在直播间透露,他对造谣胖东来一事毫不在意,认为大不了赔偿三五千元再加道歉便可了事。这种对造谣后果的轻视,反映出当下部分网红法律意识的淡薄和对流量利益的盲目追逐。在他们眼中,造谣似乎成了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流量生意”。
“柴怼怼”的这种想法,是对法律和商业道德的双重漠视。从法律层面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需承担停止侵权、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若情节严重,如给胖东来造成重大损失或有其他严重情节,还可能触犯刑法中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面临刑事处罚。胖东来已向法院起诉“柴怼怼”,索赔金额高达五百万元,且证据确凿,胜诉可能性极大。这表明,“柴怼怼”所预估的“三五千元赔偿”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实际面临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和巨额赔偿。
从商业道德角度而言,“柴怼怼”的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作为玉石领域网红,他本应凭借专业知识和诚信经营赢得消费者信任,却选择通过造谣诋毁竞争对手来获取流量。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胖东来的商业信誉,也误导了消费者,破坏了整个行业的生态环境。倘若此类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引发更多的恶意竞争,让诚信经营的企业陷入困境,最终损害的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柴怼怼”事件并非个例,其背后反映出网红经济的畸形发展和网络治理的困境。部分网红为了快速获取流量和利益,不惜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而平台监管的滞后和法律惩罚力度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种行为。平台在面对此类争议时,应建立更快速有效的审核和处理机制,及时遏制谣言传播。法律也需与时俱进,加大对网络造谣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力威慑。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红更应珍惜自身影响力,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对于“柴怼怼”这类造谣者,必须让其付出沉重代价,才能维护公平正义的市场秩序和清朗的网络空间。希望这一事件能成为一个警示,让更多人明白,造谣诬陷的成本远不止“三五千元加道歉”这么简单 ,任何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最终都将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