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古城中的韩琦像。

  河北定州博物馆有“又见东坡”展,介绍苏轼任定州知州的情况。定州是苏轼行迹的最北方,地方任职的最高点,也是他仕途最后一个和落差最大的拐点。
  苏轼以双学士的身份兼知定州,地位之高非他任其他地方官时可比,且定州当时地位非常重要,三朝重臣富弼说:“定为一路治所,实天下要冲之最。”“定”即定州。
  定州如今是京广线上一个省管县级市,历史上它曾为中山、后燕国都,作过郡国、行台、路、府、州治所,杨坚、韩琦、司马光等也曾来任职。北宋韩琦有诗云:“中山风物有前缘,经赏重阳第五年。”说他和定州有缘,过了5个重阳节。清朝乾隆皇帝多次驻跸定州,写道:“众春花木复旧观,清秋风月移新痕。”说韩琦命名的众春园修复一新。定州建城2000多年,不知走过多少有缘人,古城几历兴衰,复旧观不止一次。
  如今的定州,贡院、文庙、定州塔等古建筑庄严巍奂,博物馆、众春园、石刻馆等新场所底蕴深厚。
  “古城新韵”中包含着悠长叙事,值得慢慢品味。

中山风物有前缘


  “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这是苏轼赴任定州前写给弟弟苏辙的诗句。
  中山是定州的古称。定州考古发现的历史上溯石器时代,传说的历史从尧帝讲起,正式载入史书并有明确纪年,是公元前414年,这年中山武公定都于顾,即后来的定州。
  中山武公是中山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国君,也是定州悠长叙事中首个有记录的出场人物。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北狄族鲜虞氏建立的方国,鲜虞人由西部迁来,最初居于新市(今河北正定),前506年迁中人城(今河北唐县),因城中有山始称中山。武公建都于顾后不久传位桓公,桓公不谙国政,魏国派名将吴起、乐羊来攻,前406年顾被攻破。
  顾在定州没有多大疑问,但具体位置尚无定论。定州市砖路镇王村村南,东西各有一夯土堆,称“东城西堡”。东城面积较小,西堡有部分城墙残垣,土墙内是平坦的高台,面积约有50亩,已为农田。村支书胡伟平告诉记者:“村里曾挖出成捆的箭镞、断剑。”2016年,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西堡进行过调查勘探,确认为战汉时期城址遗存。当地文史研究者认为这里可能是顾邑遗址,那些箭镞、断剑,或是吴起、乐羊攻城时的遗留。
  中山桓公继武公之后进入定州叙事,他的经历很励志,先是荒政被灭国,20多年后复国,定都灵寿(今河北灵寿),励精图治,国势增强,一度与七雄并立。20世纪70年代,平山县发现中山王陵,出土大量文物,实证了桓公复国后的历史,但武公和桓公在顾时的往事,仍泯没在黄土之中。
  定州博物馆拥有5万多件馆藏文物,有“县级博物馆的天花板”之称,其中对战国中山国展示不多,有鲜虞中山所铸“尖首刀”,而浓墨重彩推出的中山是汉代中山国。
  秦统一后,中山为郡。前154年,西汉景帝刘启将其子刘胜封为中山王,以卢奴(今定州)为首府,传了六世国除,之后西汉和东汉各封过3次中山王,两汉中山王累计世袭十七代,共传近300年。20世纪后期在定州及附近地区发现了多座王陵,为了解汉代中山国的情况提供了实证资料。
  刘胜是定州叙事中较早出场的名人。司马迁说他乐酒好内,有120多个子女。颜师古也说他耽于妻妾。定州文史研究者任振焦认为,乐酒好内是刘胜韬光养晦的策略,其《闻乐对》《文木赋》等显示出不凡的政治见解和文学造诣。
  刘胜在位41年,其间削藩引起的矛盾不断,在其强势的弟弟汉武帝治下,相邻的常山国、燕国等都被除国,刘胜得善终并传国百年,自是有其高妙之处。刘胜谥号为“靖”,靖”意“宽乐令终”,名副其实。
  1968年在定州附近满城县(西汉时称北平县,属中山国)发现刘胜墓,出土了金缕玉衣等珍贵文物。之前人们误认为定州城内一个封土丘为刘胜墓,清乾隆时在其前立了“汉中山靖王墓”碑,今犹存。明清时官方清明都要祭扫此墓,因名所累墓多次被盗,1996年雨水灌入,文物部门将其打开,随葬品所剩无几,经鉴定此墓应为汉朝侯级墓。
  考古调查发现,两汉十七代中山王中除靖王刘胜等三人外,其他中山王及其陪葬墓均在今定州,境内已确认汉墓281座。在定州市博物馆,重点展示中山穆王刘畅等墓中出土文物。极尽奢华的掐丝镶嵌金辟邪、雕工精湛的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映射着大汉的繁荣与瑰丽。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他本人也在定州叙事中出场,任安喜县尉,安喜是汉代中山国下辖14县之一,故址在定州东亭镇固城村。东亭镇党委宣传委员张徐铭介绍,村里正准备建村史馆,设计方案中刘备鞭打督邮是重点展示内容。
  《三国志》记载,安喜县尉刘备求见督邮不成,将之捆打后弃官而走。《三国演义》将打人者改为张飞,说他酒后听说督邮要算计刘备,愤而出手。张飞酒后鞭督邮虽是演义,中山确有好酒。平山中山王墓中发现有古酒,经鉴定为古书记载的松醪,刘胜墓中酒器残留物也检验出相同成分。张飞所饮是否中山松醪不可考,苏轼倒是对中山松醪情有独钟,他在定州以古法试制酿成,为此写下名作《中山松醪赋》。
  中山松醪是用松树枝节酿制的美酒,苏轼写了他制作和饮用中山松醪的情况,称其如玉液琼浆,赛过宫廷羊羔美酒,“似玉池之生肥,非内府之蒸羔”,饮后感觉身轻如燕,可以“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
  苏轼之后,定州中山松醪酒一直有沿传。据《定州市志》记载,清代由永昌号生产,1991年,河北中山松醪酒业有限公司的产品在国际诗酒节上获“金爵士”奖。2016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中山松醪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苏轼常以“为中山守”指代自己在定州任职。从魏晋到民国,“古中山国”和“中山”都是指定州,而今漫步定州古城,仍能看到“中山宴”招牌等不少“中山”印迹。

燕南异事真堪纪


  苏轼也曾用“燕南”指代定州,有诗云:“燕南异事真堪纪,三寸黄柑擘永嘉。”
  定州处在燕地之南故称燕南,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统辖区域涉及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地。三家归晋后时间不长,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政权纷立,逐鹿中原,史称十六国时期。其中鲜卑慕容部在燕地起家,几经灭国复国,共建立过五个以燕为名的政权,后人为了区分称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金庸《天龙八部》中慕容复一心要复的燕就是这个燕。慕容复未能复,第一个复国的是慕容垂,384年他建都中山,史称后燕。
  慕容垂,定州叙事中一个有看点的人物。
  看点一,宫廷戏中闪亮与无奈。慕容垂是前燕主慕容皝(huàng)的第五个儿子,智勇过人,慕容皝(huàng)想立他为储,被群臣以长幼有序劝阻。其兄慕容儁继位后,对他深为忌惮,刻意打压。慕容儁子慕容暐执政时内忧外患,369年东晋大将桓温来攻,慕容暐准备逃跑,慕容垂主动请战,击退强敌,保国大功却引来更重的猜忌,性命难保,只好投靠前秦。
  看点二,战争片中情义与谋略。前秦主苻坚很赏识慕容垂,不听谋臣王猛进谏对慕容垂委以重任。淝水之战苻坚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三万人完好,苻坚来投,左右劝慕容垂杀苻坚复国,慕容垂以情义为重拒绝,还把军队指挥权交还苻坚。战前,苻坚周围人都认为时机不成熟不能出兵,慕容垂却大力支持,有史书说慕容垂也知必败,为复国而促动。
  看点三,历史剧中成功与悲情。淝水之战后苻坚同意慕容垂带兵回前燕故地,慕容垂如龙归海,在敌国隐忍蓄力十多年后终于复国。这时拓跋鲜卑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崛起,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征讨,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大败,数万人被杀。慕容垂亲征攻克平城,返军时路过参合陂,见积骸如山,全军痛哭,慕容垂惭愤呕血,途中去世。
  参合陂胜利者是拓跋珪,一位更成功的复国者,他光复代国改称北魏,统一北方。397年,拓跋珪攻克中山,设安州,治所在中山。400年改安州为定州,这是定州之名的肇始。
  拓跋珪开启了定州新章节。首都平城处晋北,为便于统治太行山以东地区,他在定州设行台,代行中央权力,使之成为河北平原上最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据点。以“定”为名与首都并称,意“平定天下”,这显示出拓跋鲜卑之雄心。北魏皇帝多次驻跸定州,并不断开拓整修平城与定州间的道路。拓跋鲜卑起自大兴安岭,逐渐南迁至平城,定州是他们经营中原的第一个着力点,494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革俗汉化并改汉姓元。
  2005年在山西大同城郊出土盖天保墓砖,砖上铭文说盖天保是北魏将军,墓在“台东南八里坂上,向定州大道东一百六十步”。有学者认为,“台”指北魏国都平城,“定州大道”出现在墓砖上,说明它是当时通用道路名称,在平城边出现,表明不是定州附近的道路而是指从平城到定州的大道。
  学者李凭《北朝论稿》中说,“定州大道是北魏时期最为着力营建和维护的交通要道”,定州地处华北平原北部的西侧,“可以十分便利地通达黄河下游的各处”,且“整个北魏统治时期,河北盛产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比例,中山城是东方最重要的物资集散之地”。
  北魏权臣高欢曾被封为世袭定州刺史。北魏分为东、西魏后,高欢把持东魏朝政,任厍(shè)狄干为定州刺史。定州博物馆有厍狄干为高欢祈福而制的佛造像,造型精美,刻字清晰。定州博物馆馆长齐增玲说,厍狄干是高欢妹夫,当时定州为经济重镇,更是军事要地,从东魏到高欢儿子建立的北齐,出任定州刺史的都是高氏亲信。
  文图均据新华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