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申

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大唐表面看着还是一片繁荣,实际上已经麻烦不断了。长安城里依旧热热闹闹,到处歌舞升平,可暗地里各种问题在悄悄冒头。

杨贵妃那叫一个美,就跟盛开的牡丹似的,她一笑一闹,整个大明宫的人都被迷得神魂颠倒。但没想到,她这倾国倾城的美貌,后来好像成了大唐盛世要走下坡路的信号。她家里人靠着她受宠,在朝廷里权力大得很,生活奢侈得不像话,金银财宝堆得跟小山似的。可老百姓呢,被沉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日子苦得没法说。大街小巷里,到处都能听到老百姓偷偷抱怨,眼里全是无奈和气愤。唐玄宗一门心思都在杨贵妃身上,早把老百姓的死活抛到脑后了。以前他眼神多锐利呀,现在变得没精打采,整天懒洋洋的,好像被盛世的繁华冲昏了头脑,一点警惕心都没了。


朝廷上,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俩大奸臣狼狈为奸,把持着朝政,还使劲排挤那些正直的大臣。好多忠诚又有本事的人,受不了他们的气,要么被赶到外地,要么就自己辞官回家。杨国忠和安禄山为了争权,矛盾越来越大,就像一根拉得紧紧的弦,随时可能断掉。安禄山是个胡人将领,表面上对杨国忠客客气气,心里头却又恨又想造反。他长得胖,走路都费劲,可那小眼睛滴溜溜转,一看就狡猾得很。他知道自己手里有兵权,这可是个厉害的依仗,再加上唐玄宗越来越糊涂,他觉得机会来了。

公元755年冬天,天儿冷得要命,范阳城的天空阴沉沉的,就像要塌下来。安禄山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脸上露出坏笑,胖脸上的肉跟着抖,显得又凶又丑。然后他大手一挥,身后十五万士兵像潮水一样冲出去,马蹄声震得地都颤。叛军南下的消息传到长安时,唐玄宗正和杨贵妃美滋滋地赏梅花呢。一听这消息,唐玄宗脸“唰”地一下就白了,手里的酒杯“啪嗒”掉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在预告盛世要完。

洛阳和长安很快被叛军占了,以前的繁华一下子没了,就像一场美梦突然醒了。唐玄宗没办法,只能带着杨贵妃赶紧逃命,一路上又累又慌,以前当皇帝的威风早就没影了。这时候的唐玄宗,一脸疲惫和害怕,眼睛里全是血丝,狼狈得不行。杨贵妃呢,以前那么漂亮,现在也没了精气神,眼里满是泪水,却不敢哭出声。最后,到了马嵬坡,杨贵妃被逼着上吊自杀。她这一死,就好像一朵漂亮的牡丹花谢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跟着结束。

这场仗打了整整八年,国家被打得乱七八糟,老百姓到处逃难,日子苦不堪言。地里长满野草,村子都变成废墟,以前热闹的地方,现在只剩破墙烂瓦,冷冷清清。唐朝军队和叛军打了无数次,每次都死好多人,鲜血把大地都染红了。虽然有时候能收复失地,可那都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一直到公元763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这场大乱才总算结束。但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的伤害太大了,就像一道很深的口子,怎么都好不了。

打完仗后,唐朝人口少了很多,国家也没以前厉害。北方经济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以前的大粮仓都变成荒地。可南方经济却慢慢发展起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往南移。安史之乱剩下的那些人,在北方各自占块地,拥兵自重,不听朝廷的话,中央的权力就像个空架子,没啥用了。大唐盛世彻底没了,换来的是国家到处都是麻烦,整天提心吊胆的日子。

安史之乱不光改变了唐朝的命运,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也很大。政治上,太监开始干涉朝政,地方上藩镇割据,朝廷说话没人听;经济上,农业和商业都被折腾得不行,社会经济差点崩溃;文化上,以前的繁荣没了,诗人作家写的东西都变得很悲伤;民族关系上,唐朝管不住周围少数民族,矛盾越来越大。

这场叛乱就像一场噩梦,把好多人从盛世的美梦里吓醒。唐玄宗到了晚年,又孤独又后悔,整天眼神呆呆的,好像一直在想以前唐朝多厉害。杨贵妃的模样,也随着这场叛乱消失在历史里,只给后人留下很多感叹。安史之乱可不只是一场叛乱,它就像是一个时代结束的悲伤曲子,盛世再也回不来了。


安史之乱这么大的事儿,老是和杨贵妃连在一起。她长得漂亮,命运又不好,在历史里到底扮演啥角色,后人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她是这场叛乱的幕后黑手,也有人觉得她就是个可怜的牺牲品。这个问题就像一团雾,让人看不清咋回事。

从表面看,杨贵妃好像和安史之乱没啥直接关系。她又没参与造反计划,也不在朝廷发号施令。她就是唐玄宗特别宠爱的妃子,天天在宫里唱唱歌、写写诗词,好像对外面事儿没啥影响。她笑起来让人心里暖乎乎,眼睛水汪汪的很好看。但就因为她长得漂亮又受宠,结果大家都怪她。在马嵬驿,她没办法只能上吊死了。她这一死,更像是为了政治被牺牲的,不是她自己愿意的。她流的眼泪被风吹走,就好像在诉说心里的委屈和无奈。

不过,杨贵妃的存在也有点影响。唐玄宗太喜欢她,天天和她在一起,慢慢就不管国家大事。为让杨贵妃高兴,唐玄宗花好多钱,专门让人从大老远快马加鞭送荔枝,就为让她吃到新鲜的。这不仅浪费国家钱财,还让老百姓更生气。老百姓看着那些跑得飞快送荔枝的马,心里又气又没办法。杨贵妃家人也因为她在朝廷权力大,特别是她堂哥杨国忠,靠着她把持朝政,把和他不对付的人都赶走。杨国忠和安禄山矛盾越来越大,最后成叛乱爆发的导火索。安禄山本来就野心勃勃,表面对杨国忠好,其实早想造反,眼睛里透着坏主意,一直在等造反的好机会。

安史之乱爆发,是好多原因凑一块造成的。唐玄宗老了变糊涂,朝廷腐败,边疆政策也不对,这些都给叛乱埋下隐患。但以前大家都说杨贵妃是“红颜祸水”,觉得是她的漂亮和受宠让国家衰败。这说法太简单,没看到事情的复杂原因。杨贵妃说到底就是个女人,她的命运被当时的时代和权力摆弄,自己根本没办法。

历史上对杨贵妃评价一直不一样。有人觉得她间接推动安史之乱,让唐朝更快衰落;也有人觉得她就是这场动乱的可怜牺牲品,她的漂亮和受宠反而成了束缚她的枷锁。不管咋说,她的命运和这场叛乱紧紧连在一起。她的死,不光是她个人的悲剧,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结束。她的模样在历史里慢慢模糊,可她的故事,一直留在后人的记忆里。

不管人们怎么看杨贵妃,安史之乱这场大灾难,确实让唐朝从根子上发生了变化。

以前唐朝实行均田制,就是把土地平均分给老百姓种,大家有地种就能吃饱饭,国家也能收上税,日子过得挺稳当。可后来,有钱有势的人开始抢老百姓的地,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均田制就这么被破坏了。没了地,老百姓生活没了保障,心里头都憋着气。而且,唐朝的兵制是府兵制,兵平时种地,打仗的时候就上战场。均田制一乱,府兵们也没心思打仗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就被大大削弱。

再看军事格局,唐朝为了守边疆,给了节度使很大的权力。这些节度使不光能管军队,还能管当地的老百姓和财政。时间一长,他们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边疆的兵力也比内地多很多,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安禄山就是节度使,他手里有那么多兵,心里的野心就越来越大,觉得自己能跟朝廷叫板了。


还有,唐玄宗到了后期,越来越不爱管事,整天就知道跟杨贵妃玩乐。朝廷里的大臣们也都跟着腐败起来,只知道给自己捞好处,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这样一来,社会矛盾越来越大,老百姓对朝廷是又气又恨。安禄山就趁着这个机会,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造反了,实际上就是想自己当皇帝。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虽然没彻底垮掉,但再也回不到以前的辉煌了。那些节度使们还是拥兵自重,朝廷根本管不了他们。唐朝的皇帝想了好多办法,都没办法把权力收回来。而且,因为打仗死了太多人,劳动力少了,土地也没人种,经济发展不起来。再加上藩镇割据,各个地方自己管自己,税收也收不上来,国家越来越穷。

文化方面也大不如前。以前唐朝那可是文化繁荣,诗啊、画啊、音乐啊,到处都透着一股自信和大气。安史之乱后,大家都生活在战乱和不安里,哪还有心思搞那些高雅的文化活动。诗人们写的诗,也从以前歌颂盛世变成了感叹国家的破败和老百姓的苦难。

在民族关系上,唐朝以前强大的时候,周围的少数民族都听话。安史之乱后,唐朝没那么厉害了,对少数民族的控制也弱了。少数民族一看唐朝不行了,就开始不听话,有的还趁机抢唐朝的地盘,民族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就像一道分水岭,把唐朝的历史分成了两段。前面是盛世,后面就是不断衰落。杨贵妃在这场大变故里,不管她愿不愿意,都被卷了进去,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她的故事,和安史之乱一起,让后人不停地思考,一个国家怎么就从强盛变得衰败了,漂亮的女人在历史里到底该担多大的责任呢?这些问题到现在都还让人琢磨不透。

你觉得唐朝从盛世走向衰落,是杨贵妃的错吗?还是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