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实干家计划——百名硕博建功邯郸”行动:围绕“十万学子进邯郸”政策,面向京津冀重点高校,征集160名全日制硕博人才深入全市各领域开展课题研究或实践锻炼,吸引更多学子来邯留邯,为邯郸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五一假期,邯郸道古街游人如织。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三名“青年实干家”放弃休假,用热情服务为来邯游客打造温暖旅行体验,成为假期里一道靓丽的青春风景线。

活动期间,三名“青年实干家”分工协作,在邯郸道景区为游客提供路线指引、景点讲解、秩序维护等服务。他们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亲切的服务态度,让游客感受到邯郸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与人文关怀。下面请跟随团团的脚步一起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北京理工大学董香君

作为“青年实干家计划——百名硕博建功邯郸”行动中的一员,我有幸在五一期间踏上了邯郸道志愿服务与调研之旅。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邯郸的历史与当代活力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也在点滴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实干为要”的精神力量。

在团市委的带领下,我们从人才嘉苑出发,共同去往邯郸道。在车内,主任向我们介绍了邯郸的历史典故以及现场的建设情况。车窗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静静矗立的市委大楼,昭示着城市治理的现代气度;再往前丛台公园里,蔷薇初绽,在清风里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招手;穿过新世纪购物中心,现代的霓虹与老街的青砖灰瓦相映成趣,展现着创新与传承的和谐共生。路旁的绿化带中,那些刻有成语和典故的石刻,仿佛将千年文化化作无声的课堂,让我在后视镜中回味,又在心中埋下了对这座古都与新城交汇处的无限期待。

刚刚抵达邯郸道,跟现场的工作人员交流之后。我和同学们决定首先对当地的历史与发展现状进行走访式了解。从古代赵都的兴衰,到当下文旅融合、产业升级,邯郸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与当地居民交流,我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政府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这样的前期准备为后续的宣传视频拍摄和志愿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记得,第一天午后,刚抵达邯郸道不久,就遭遇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将店铺门前展示衣服的人偶广告吹倒。我和几位志愿者伙伴第一时间赶到,不仅将人偶稳稳扶正,还小心翼翼地搬进店主屋内,帮助加固支架,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那短短几分钟的配合,不仅赢得了店主的连连感谢,也让我深切体会到——在关键时刻,哪怕是最微小的举动,也能带来温暖与改变。


风波过后,我迅速回归拍摄与志愿工作。在这几天里,我用镜头定格下志愿者们的真挚笑容与专注身影:清晨,他们在游客入口热情迎宾;午后,他们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并在游客高峰时段引导人流;夜幕降临时,他们与公安、城管协同维持现场秩序。镜头前,那一幕幕挥汗如雨却依旧从容的身影,构成了一首关于奉献与协作的生动画卷,也成为公众号上传播邯郸精神的最生动注脚。


除了拍摄,我还承担起现场服务的职责。指引公交站、解答游览路线、帮助搬运饮用水和活动物资,每一次细微的帮助,都让游客脸上绽放笑颜,也让我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往往藏在这些点滴关怀里。每当看到整齐有序的活动现场,听到游客对邯郸深情的赞誉,我都为自己和团队的实干精神而自豪。



这次志愿服务与调研,让我从资料到现场,从镜头到行动,全方位感受了邯郸这座城市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之间的和谐共生。节日期间,人流量骤增,公交部门及时增开了车次,确保游客流动顺畅;而在邯郸道入口,警察与城管并肩执勤,用温和而坚定的笑容,维护现场秩序。也让我从路途中的每一株蔷薇、每一块石刻、每一趟增开的公交车次,到现场的公安协警,都深刻体会到城市与人民、历史与现代、坚持与创新的交织共鸣。


这里有文化的厚重,也有治理的高效;有志愿者的无私,也有市民的热情。带着对这座城市的深刻认知和满满的实干收获,我更坚定地相信:唯有实干,方能托起梦想的高度。未来,我将继续以“知行合一、实干为要”的信念,去拥抱更多未知的旅程,让这段难忘经历成为未来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北京理工大学王鑫

作为“青年实干家计划——百名硕博建功邯郸”行动中的一员,在五一假期期间,我怀着一颗炽热的初心奔赴邯郸这片厚重的文化热土。当清晨的阳光洒落在邯郸道上,我们已身穿红马甲,准时在志愿服务点开启了一天的坚守。“请您穿过过街天桥,直行约100米即可到达磁州窑文化体验馆。”面对络绎不绝的游客,我们手持导览图,穿梭在街头巷尾,用热情与耐心为他们答疑解惑。当看到外地游客因我们的指引而露出恍然大悟的笑容时,原本干渴的喉咙也仿佛被一股清泉润泽。突遇大风天气,我们第一时间冲上前线,迅速扶起被吹倒的服装展示架,稳住现场设施,全力维护秩序与安全。




在这次志愿服务中,我深刻体悟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不仅是在实验室中攻关报国,更是在城市街巷中默默奉献的身影,是脚踏实地、迎难而上的实际行动。我们用汗水浸润的邯郸大地、用双手托举的文化传承,正是知行合一精神的真实写照。三千一百多年不改其名的古城,如今正见证着新一代青年的拼搏与奉献,也在我们一抹抹“志愿红”的映衬下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抹红色,终将成为我青春岁月中最亮眼、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北京理工大学许若炎

作为“青年实干家计划——百名硕博建功邯郸”行动中的一员,我很荣幸参与了家乡邯郸道的志愿服务活动,这短短几天的经历,却照亮了我对家乡认知的新旅程,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初到邯郸道,热闹的场景瞬间将我包围。看到一群大学生正活力满满地跳着成语操,那充满朝气蓬勃的模样,让我感到家乡正青春。我拿起相机,专注地为他们记录每一个精彩瞬间。大家怀揣着热情,希望通过这样新颖的方式,把邯郸的成语文化传递给更多人。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无论走多远,家乡的文化根脉始终深深扎在我们心中,而传承和弘扬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录志愿者服务过程时,我被身边的同伴深深打动。来邯郸道游玩的游客,有的对邯郸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交流时满是对这座城市的赞美;有的则是初次到访,眼中充满好奇,不停地询问各种问题。他们为游客指路、讲解景点时,大家总是耐心细致,哪怕被反复询问,也始终保持微笑。看到他们,我也更坚定了自己服务家乡的决心。


这次志愿服务,对我而言不仅是付出,更是成长。它提升了我的社交能力,让我学会更好地与人沟通、倾听他人需求。同时,我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乡。曾经,邯郸在我眼中或许只是熟悉的生活之地,但这次通过与游客交流、和志愿者们共同服务,我看到了家乡在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等方面的无限潜力。那些流传千古的成语典故、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都是家乡宝贵的财富。



这次志愿经历让我明白,家乡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我这样的返乡学子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为家乡注入新的活力。我也计划在今后继续为邯郸贡献自己的力量,挖掘家乡更多的美好,向外界展示邯郸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充满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城市。这次邯郸道的志愿之行,只是我为家乡奉献的开始,我期待着未来能在家乡这片土地上留下更多温暖而坚实的足迹。

供稿:团市委组织部

通讯员:徐佳慧

编辑 赵丁 | 初审 孙陈瑜 | 复审 孙晗熠 | 终审 李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