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级主持人讲了个黄色笑话。
——所以那个笑话是什么?
这是《道格拉斯被取消了》里的老登文化。
——女同学的私密照被大肆传播。
——她越被孤立,我就越可能得到她。
这是《混沌少年时》里的小登心机。
两部近期热门高分英剧,不仅让看过的观众激情安利,还做到了真·与现实联动——
豆瓣9.4分的《道格拉斯被取消了》反映现实:国民级主持人的职业生涯被厌女笑话葬送的故事,与现实中的metoo运动交织,很解气。
豆瓣8.7分的《混沌少年时》影响现实,一个男孩捅死女孩的故事,促使英国政府将反厌女课程纳入中学教育,并表示此剧将在所有英国中学播放,很进步。
……所以,现实真的变得更好了?
当然没那么简单。
事实上,看完这两部剧并不会产生直接的爽感,反而有种明知问题就在那儿却难以解决的窒息感。
《混沌少年时》尤其给人重重一击。
它有着标准的犯罪悬疑剧的开头:
全副武装的警察闯入一间民宅,带走一名凶案嫌疑人。
令人震惊的是,嫌疑人竟是13岁的男孩杰米,一个会被警察吓到尿裤子的孩子。
与此形成剧烈对比的是凶案的残忍程度——中学女生凯蒂被捅身亡,身体中了整整7刀。
没人相信杰米会杀人,但一段现场监控视频击碎了所有质疑。
据调查,警方认为杰米和凯蒂是相识的同校朋友,因为凯蒂经常在杰米的社交动态下发送emoji表情。
但杰米矢口否认,凯蒂的闺蜜也觉得凯蒂绝无可能接近杰米。
警方的调查如无头苍蝇,直到一个男学生点破真相:
大人眼中“示好”的表情符号,其实在“男圈”里有隐藏含义。
,意味着男性对性别对立的“觉醒”。
,所谓的八二法则,意味着80%的女性只会被20%的男性吸引。
,指代incel即非自愿单身群体……
连篇黑话中,安德鲁·泰特这个真实人物浮出水面——他是社交媒体上的厌女红人,有些英国学校还曾让家长检查孩子是否关注这号人。
当然,大哥不说二哥,大家在互联网上的表现都挺糟糕的。
英国有incel圈子,有霸凌;我们有厕所文化,有开盒……青少年接受信息的复杂程度远超成年人的想象,问题在于社交媒体时代该如何教育、保护孩子,让他们保持清醒——这对成年人来说也同样困难。
《混沌少年时》有两个极大亮点:
一是全剧以纪录片的形式,一镜到底剖析案件的缘起,剧中小男主的惊人表现还曾引发讨论。二是剧集并未将问题归结于个别极端分子和社交媒体,那也未免太过粗暴。
四集内容,通过司法、学校、心理咨询、家庭四个场景的展现,反映出的是父权与厌女思维的无孔不入——在这个没人教会他们如何正直地长大的世界里,他们最终选择信奉这套极端的互联网语言。
比如,学校氛围松散,老师们用视频授课,对霸凌处理无力,所有学生都把这件凶杀案当成侦探游戏一般看待,甚至笑着吃瓜。
再如,家庭里的“平庸之恶”。
杰米出生在平凡的蓝领家庭,总体氛围平和温馨,但父亲却是会在儿子踢不好球时别过脸去的传统男性。
不放大极端案例,这种普遍存在的“无害”家庭,才能孕育出同样庞大的incel群体。
两部剧都在第三集封神,小空间内一男一女的对手戏,呈现出相似的扭曲心理——
杰米与心理师谈话,心理师对他的性别观念和接受的性别教育很感兴趣,也确实挖出了他厌女又渴女的心理,和他作为13岁少年的天真幼稚。
比如,他认为传播凯蒂私密照的男生很蠢。
因为……
为什么不多攒攒?这样还有哪个女生愿意把私密照发给他?其他男生不就没东西可看了?
又如,他觉得凯蒂被人孤立是对他有利的事。
因为这样他就能趁虚而入,即便他觉得凯蒂胸部太平,不是他喜欢的类型。
当然凯蒂不接受这种“同情”,引发了后来她对他的霸凌。
他还多次cue到心理师的外貌,质问她喜不喜欢自己,显然他把她当成一个异性,希望被她认可,又惧怕她的专业与强大。
杰米的每句话都让我直呼“太典”——没错,是典型而非反社会人格或重大精神创伤,恰恰正是这份身为“普通人”的“典”,让他捅死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不寒而栗。
作为杰米的“加老版”,《道格拉斯》中的制片人托比,则呈现出扭曲又典型心理的“完成态”。
在职场掌握生杀大权的男人,将性骚扰视为理所当然的规则,甚至是利好女性的捷径。
谈话过程中,他一边以长辈姿态关心面试女性麦德琳的生活和工作,一边伸出手慢慢侵入她的个人空间。
多次劝她喝酒,让她“别扫兴”,说是她想歪了……
——太熟练了,你能想象:他得逞了无数次。
耐人寻味的是,两段戏都呈现了男人恐吓女人的“恶趣味”——
杰米故意吓唬心理师,他自满于13岁的自己能吓到一位成年女性。
被同学们嘲笑为“弱鸡”和“娘炮”的他,仿佛在那一刻证明了自己的男子气概。
托比发觉麦德琳面露惧色,反而露出玩味的笑意。
恐惧意味着他能够控制、操控她——这是让他兴奋的养料,是他作为老白男的特权。
上至白发老登,下至未成年男宝,他们像是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这套逻辑:
通过吸食女性的恐惧,完成对男性身份的自我认同。
意识到这点让我又痛苦又愤怒,就像《混沌少年时》里心理师最后的落泪,可以有很多种解读,但我在她的泪水中感受到的是对现状的痛与恨——
厌女与父权指向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一套严密的、伴随着个体成长的社会语法,这套语法简单粗暴有煽动性,太吸引人,太难撼动。
前者滋生在电子屏幕里,像暗网一般侵蚀青少年的身心。
后者隐藏在登登相护的社会丛林中,成为心照不宣的规则。
于是,孩子们在虚拟世界学会仇恨,付诸现实,成年人不断用自身经验写成一套物化他者的成功学……形成令人窒息的闭环。
就像《芭比》里说的,社会仍是父权制,只不过现在变得更隐蔽了一些。
敢信?
托比甚至会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以获得更多时代红利。
那位国民级主持人——托比唯一没有性骚扰劣迹的同事,曾是麦德琳最崇拜的偶像。
当他看见麦德琳眼中闪过的恐惧时,却选择了做沉默的共谋,笑笑着说:
“祝你好运,不管你要经历什么,都很值得。”
偶像口中说出的这番话,彻底击溃了她的新闻信仰。
两部剧看完,杰米被抓,主持人社会性死亡,大家获得了正义的审判,但我却看出了一种“拍死一只蟑螂回头发现一窝”的绝望……
当然,也有获得力量的时刻:
是心理师那滴不麻木的泪,是麦德琳即使手段不符合程序也要复仇的决心,是那句振聋发聩的“你们并非禽兽,但你们在哪?”……
我更想记住这些时刻,也想更多人看到这两部正在思考、正在抗争的好剧。
因为,改变现实靠的不是突然的奇迹,而是一个个“可以”——
可以在受害者鼓起勇气说话时,少一些审判,多一些同理心。
可以在听到辱女笑话时,反问“笑点在哪?”(更多输出,请任意发挥)
可以尊重我们自己,也看见他人生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