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中国南方特别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区,以其独特的山水地貌闻名。可就在这些几乎垂直的石灰岩悬崖上,存在着两种奇特的人文景观,高悬的古代棺木和开凿在岩壁中的居所遗址。
这些被称为悬棺和崖居的文化现象,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南方部分族群适应环境、表达信仰的方式。本文将聚焦这些独特的悬崖文化,解释它们的形成过程与背景
绝壁之上,古老的家园与归宿
在中国广袤的南方,特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山区,曾经广泛存在着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悬棺葬和崖居。
所谓悬棺就是把过世亲人的棺木,有时放在天然的山洞里,有时是放在特意凿出来的石龛里,甚至有的就直接用木桩撑着,悬在半空。而崖居则是先民在悬崖上开凿洞穴或构筑房屋作为居住之所。
究其原因,首先得说说那些古老的想法。许多南方古代民族相信将逝者安放在高处,能使其灵魂更接近天空、神灵或祖先,便于升天或得到庇佑
而现实层面的考量,同样不容忽视。悬崖峭壁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将棺木置于高处,可以有效防止野兽的啃噬和破坏,这在山林密布、野兽出没的古代南方尤为重要
毕竟,保护好祖先的遗骸,是后辈的基本责任。
进一步看悬棺也能有效防范盗墓行为,古代墓葬常有陪葬品易引来觊觎,但悬棺高不可攀,盗墓贼即使有心,也往往力不从心,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墓葬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山地民族而言,土地资源弥足珍贵。这对于靠山吃山的山地民族来说,平地和能耕种的土地非常宝贵,悬棺葬不占用这些地方,也算是一种节约土地的办法。
与悬棺相似,选择在悬崖上居住,同样不是诗意的选择,而是生存策略的体现
临崖而居:险峻并非浪漫,生存才是底色
险峻的崖壁本身就是一道天然的军事防线易守难攻,无论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部落冲突,还是为了躲避匪患、战乱甚至官府的压迫,崖居都能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难所。
居住在高处视野开阔,便于观察敌情,预警时间更充裕。试想一下,在冷兵器时代,攻击一方要仰攻陡峭的崖壁难度极大,而防守方则可以凭借地利居高临下,事半功倍。
这种不对称的优势,对于力量相对弱小的族群或群体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生存资本。这恐怕是崖居存在最普遍、最直接的理由。
环境适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南方气候潮湿,地面多蛇虫鼠蚁,疫病也容易滋生。居住在相对高爽、通风的崖壁洞穴或房屋中,可以有效改善居住环境,减少疾病困扰。
当然,资源考量也不可或缺。许多崖居选择在临近河流的地方,这不仅便于取水,也利于利用水路交通进行迁徙、贸易或渔猎。
某些特定的崖壁环境,或许还能提供独特的资源,如适宜筑巢的岩石、可供采集的药材等。
值得注意的是崖居文化有时也与悬棺文化存在关联,一些学者推测居住在崖壁上,可能也包含了靠近祖先埋葬地、便于祭祀或获得祖灵庇佑的宗教情感。但这方面的直接证据相对较少,更多是基于文化整体性的推测。
说到底生存压力往往是塑造奇特居住形态的最根本动力,无论是安葬逝者于悬棺,还是构筑生者之家于崖壁,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古人是如何将沉重的棺木、建材乃至人员运送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悬崖上的?
遗憾的是关于具体施工方法的史料记载极为匮乏,这使得悬棺与崖居的建造过程充满了神秘色彩。
不过,根据考古发现、民族学调查以及力学原理推测,研究者们提出了几种可能的途径。
悬崖上的家和墓,他们到底怎么放上去的?
第一种思路,是从上往下放。先将棺木或建材运至崖顶,然后利用结实的绳索、藤蔓以及可能的简易绞盘等工具,缓缓将其吊放至指定位置。
一些崖壁上发现的人工凿孔或木桩遗迹,被认为是固定绳索或作为支点的证据,但这种方法对绳索强度和操控技术要求极高。
第二种法子,是从下往上搭架子。从山脚向上,或者利用崖壁中间的突出平台、裂隙作为起点,用木材或竹子搭建临时的脚手架或栈道,逐级向上攀爬和运输,工程完成后再拆除部分或全部辅助设施。
这种方法工程量巨大,耗时费力,但相对安全可控。而在一些保存较好的崖居遗址,还能看到栈道卯孔的痕迹。
其三,是综合利用杠杆原理和地形特点。古人可能借助长木杆作为杠杆,撬动或提升重物,也可能充分利用了崖壁本身的天然裂缝、陡坎和洞穴,分段进行转运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或者更可能是多种方法的结合,都绝非易事。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攀岩、伐木、绳结、运输等技能,更需要严密的社会组织、精确的协作分工和强大的集体力量
可以想见,每一次悬棺的安放或崖居的修筑,都是一次对人类智慧、勇气和协作精神的严峻考验。这背后是一个成熟、稳定且具备相当技术水平的社群在支撑。
可惜的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南方悬棺与崖居文化大多在明清时期逐渐式微甚至消失。
战争(如明朝对僰人的大规模征剿)、族群的迁徙与融合、中央王朝统治的加强与文化政策的改变(如强制推行土葬),以及可能的生态环境变迁,都加速了这些独特习俗的消亡
如今,它们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猜想和感慨。
信息来源:《离水面近百米 悬棺究竟是怎么“悬”的?》,中国科技网,2016年7月22日。
信息来源:《东西问丨汪震:中国悬棺葬俗何以播及东南亚?》,中国新闻网,2023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