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二房东,都是“空间管理大师”!

深圳福田某小区内,二房东居然将80㎡的两居室,分割成8间出租房。

每个单间里面,还配备了卫生间,放了高低床,能够两个人住。



连10平米都不到的“套娃房”,看起来又脏又乱,房东却直接开价1300元/月,据说还不愁租。

1300元在农村或许能租个带院的房子,进到一线大城市,只能妥协到渴求独立的卫生间。

白天在CBD当白领,晚上只能回到阴暗的租房当“老鼠”。

北上广深的打工人,光为了活着就很艰难。

也只有租过房的人才知道,北上广深不仅活着艰难,还能遇到一堆奇葩户型,离谱到惊掉下巴。



互联网上有句话说:他乡容不下肉身,故乡容不下灵魂。

因为在他乡,不仅房租贵,户型还奇葩。

大家租房时最看重的就是卫生间、厨房、床,还有浴室。

没想到上海的天才二房东,直接在8平方米的空间里,一次性满足租客的4个要求。

淋浴头在进门口的左手边,旁边是灶台,顶上挂着抽油烟机,右边是一张1.35m*1.5m的床,厕所直接挖在厨房和床之间。



这看着不像房里面有厕所,倒像是厕所里面有张床。

晚上摸黑起床时还要小心一点,否则可能一脚入坑。

洗菜的时候也记得要小心,不然滚进坑里的土豆,掏还是不掏又成了一个问题。

当然这房间也不是没有好处,洗澡的时候可以顺便把菜给做了。躺着的时候灵感来了,可以弹射起步,0.1秒到达厕所战场。

贴心的二房东,还是太全面了。

他们直接将上下楼梯的转角,硬生生改造出一个房子,租给你。

租客回家要搬梯子才能上去,心里总是提心吊胆,害怕梯子滑落或被撤走。



房东虽然贴心地在房间里准备了马桶,但房间狭小,马桶只能和床紧挨着。

虽然房间没有桌子,但是马桶一盖,还能放2菜1汤,又是省钱的一天。

此时仿佛对“马桶在床头,吃喝不用愁”的调侃,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只是苦了自己的鼻子,晚上睡觉只能闻着马桶的异味入眠。

更憋屈的还有这位。

整个房间是个三角形空间,还有一根顶梁柱横亘在了床和厅之间。半夜起来梦游的时候大概都能爬上一段。

另外,爱睡觉人士起床时还不能起得太猛,否则“哐当”一声,喜提“红包”一个。



本以为床窄一点就算了,结果客厅更绝,整个人得弯着腰才能通过前往客厅的隧道。

来到厅之后,打工人懵了。

畸形的空间只适合1.3米以下的人,超过1.3米的人将会自动获得【跪族VIP】资格,全程体验人类退化史。



而中介给出的卖点就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租到这样的户型,打工人弯了一天的腰,回到家终于断了。

这些奇葩出租屋,每一个都让人窒息,大诗人刘禹锡看了都想连夜把《陋室铭》删了。

有人质疑,这些房子是摆拍,但很多在北上广深漂泊过的人都反馈,自己还真租过类似的。

别人在拍段子,自己却在过日子。



奇葩出租屋的野蛮生长,撕开了城市租赁市场供需失衡的残酷真相。

这些房源,大多集中在北上广深这些寸土寸金的城市。

城市化给打工人带来了工作机会,却没带来匹配的配套居住空间。

相关数据显示,大城市租房市场需求,主要来自流动人口。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总数超过3.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62%,其中约有2/3的流动人口会选择租房,折算下来有近2.5亿人。

未来5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比预计将逐步提升至70%,这表明仍有约5000万的人口,向城市地区的居住转移。



大量的人口涌入一线城市,但土地却是有限的,房价是“畸高”的,尤其在市中心附近,牛马们半个月的工资还租不起一个厕所。

人多房少钱包瘪,直接让房东坐地起价,高到让人住不起。

对于许多打工人来说,房租成了他们生活的核心命题。

辛苦苦一个月,却要为两个“老板”打工,一个是老板,一个是房东。

数据显示,房租支出占比是衡量个人幸福指数的关键指标。

通常认为,房租与收入比的幸福分割线是30%,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每个月拿出超过三成的收入去交房租,生活幸福感就会大大下降。

对普通打工人而言,这不仅是幸福感的问题,更是生存压力。

为了养家糊口,能省一分是一分。如果能用更低的租金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落脚地,委屈自己也值得。

《2024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职场人租房洞察报告》显示,一线城市月租金主要集中在2000-6000元之间。



高昂的租金剥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权,二房东正是深谙其中的矛盾,于是大胆放手去改造。

结果是,哪怕户型缺陷明显,但相比租金,已不再是主要矛盾,便宜才是生存的硬道理。

这种“存在即合理”的供需逻辑,让奇葩户型在一线城市得以长期存在。

但当居住空间被压缩到极限时,吞噬的不仅是身体的舒适,更是精神的尊严。



有网友用一句话总结了一线城市打工人的生活:

上了一天班,挤着闷热的地铁,回到连腿都伸不直的出租屋,吃着泡面,感觉这辈子都完了。

既然无法改变,那就试着逃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时间换取空间。

拉勾招聘与我爱我家平台联合调研的结果显示,37%的打工人愿意接受通勤一小时以内的住房。



“赚一线城市的工资,买十八线城市的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每天花一两个小时通勤,换一个能伸展腰肢的家。

这种双城模式并非个例,2022年大湾区内地九市跨城通勤人口总量达118万人。

许多北京海淀区大厂的员工们,选择到周边的城中村租房。

在顺义,2000元就能租到一室一厅的房子,这在海淀区想都不敢想。

有人算过账:花同样高的价格在十八线城市能得到个“大house”,何乐而不为呢!

但无论怎么选,生活总有缺憾。打工人的选择从来不仅仅是“享受优点”,还要“承受得起多少缺点”。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当中,打工人已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从“马桶房”“棺材房”到“暗室集装箱”,接受奇葩的房子,是大多数打工人不得已的选择。

月薪30%以上的房租支出,正在吞噬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和上升空间。

当专家们催促年轻人结婚、生娃时,不该忘了他们还住在直不起腰,伸不开腿的“棺材房”。

而一个让奋斗者“住有所居”的城市,才能真正留住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1.公众号图数室:毕业第1次崩溃,从租房开始

2.公众号行业研究报告:2024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职场人租房洞察报告

3.公众号酷玩实验室:买不起房的年轻人在网上围观大壮爆改棺材房

4.公众号中国房地产报:住房租赁市场迎来历史性机遇

5.抖音@渐笑了 :大城市的二房都没有多离谱

6.南方都市报:两房分八房“群租”,南都暗访福田二房东“魔改”出租屋

作者:疏疏篱落

编辑:柳叶叨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