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桃叶渡流淌着王献之的爱情传说,沈举人巷藏着科举才子的往事,劳劳亭里镌刻着无数离殇……这些老地名,不仅是城市的“活化石”,更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密码。您知道几个?4月27日,江苏“读城”行动发布会揭晓答案,带市民“解码”南京地名的玄机:从越城到金陵,从龙蟠里到状元巷,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传奇故事。
越城、冶城、石头城、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昇州、集庆、南京、天京等等。南京先后有几十个名称,承古代称谓是其地名的一大特色,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现象,也是南京名称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征。
作为城邑,南京最古老的地名是越城。越灭吴的次年,越国范蠡率兵筑城于中华门外秦淮河畔南侧一带高地长干里,此后,越城、长干里之名千年流传。南京名号最响亮的是金陵,传承用之数量或派生地名数量也最多。楚灭越后在清凉山一带置金陵邑,此后历经改朝换代,金陵之名沿用不废。
南京有山、有江、有河、有湖、有林、有湿地。南京的山雄起于长江之滨,蟠绕于古都之周,故有“龙蟠虎踞”之称。南京的水古有“天堑”之说,南京西北濒临浩瀚的长江,在冷兵器时代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钟山龙蟠(紫金山)、九华寻胜(小九华山)、牛首春景(牛首山)、石燕凌波(燕子矶)、玄武烟柳(玄武湖)、鸡鸣春晓(鸡笼山)、莫愁风月(莫愁湖)、凝脂沉霞(胭脂河)、万种风情(秦淮河)等等,对地名如此这般地诗化,是人们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美好表达。南京的主城的城东命名有龙蟠路、城西有虎踞路,呼应并形成了南京“虎踞龙蟠”形胜之势。“大胜关”“龙江关”的传承使用,体现和彰显了南京的江河形胜之利。
龙腾凤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兴盛,龙凤呈祥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在中国封建社会龙凤又变异为皇权的象征。南京作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有很多与龙凤有关的地名。如,龙蟠里、凤凰街、龙蟠路、丹凤街、回龙桥、龙门街、龙泉巷、龙王庙、龙膊子、龙虎营、龙虎巷、白龙山、乌龙潭等等。
南京地名深受科举文化的影响。“江南多才子”。古都南京作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举考试中心,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如,成贤街、夫子庙、贡院、三牌楼、四牌楼、沈举人巷、朱状元巷、秦状元巷、上江考棚、下江考棚、两江考棚路、状元境、三元巷、文德桥等等。一个个地名如同一枚枚活化石一样,记录了南京科举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南京现有的许多地名中保留了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民社会生活的信息,与“市”“坊”“廊”等类通名相结合的地名尤其具有代表性。在南京的历史上,明清是城市经济最为兴盛的时期,工商业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唐朝以来的坊市制度的限制,因此留下的大量地名并不限于以坊市命名。如,丝布织染业有颜料坊、红花地、踹布坊、晒布厂等,服装业有估衣廊、绣花巷、纱帽巷、盔头巷、棉鞋营、木屐巷等,油糖酒业有油坊巷、油坊桥、糖坊廊、糟坊园、糟坊巷等,经营妇女用品的有胭脂巷、闺奁营、黑簪巷、网巾市、璇子巷等,经营畜禽的有宰猪巷、宰牛巷、鸡鹅巷等,专业菜市场有冬瓜市、菱角市、鱼市街、豆腐巷、豆菜桥等,其他有铁作坊、铜作坊、瓦匠营、木匠营、明瓦廊等等。
南京的每个老地名,或附截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如桃叶渡、莫愁湖、螺丝桥;或镌刻着一段不凡的历史,如卸甲甸、大胜关、胭脂井;或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如大中桥、豁蒙楼、点将台;或蕴含着某种意义,如教敷营、三山街、三步两桥;或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如斗鸡闸、虫人街、劳劳亭等。
从越城的古老夯土到秦淮河的粼粼波光,从沈举人巷的科举往事到莫愁湖畔的六朝烟水,每一个老地名都在诉说着独属于南京人的故事。下次当你走过这些街巷,不妨驻足片刻,沉浸式感受地名背后的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董婉愉 闫春旭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