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森特

编辑/嘉嘉

“三分靠养,七分靠吃”,在医疗健康领域,饮食和营养的重要性被上升了一个新台阶——通过精准营养调整饮食结构不仅能预防疾病,而且还能针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进行积极干预。

但因为人类个体差异巨大,无法实现低成本、针对性的个性化营养建议,精准营养只是超高度肥胖、肿瘤重症患者的医疗需求。但随着AI等人工智能的出现,曾经只存在医院“营养科”的精准营养概念,开始有了普世化的趋势。

AI技术让精准营养这一理念开始大众生活的背后,是科技进步带来的营养平权时代的到来。

【1】大众营养到精准营养

中国抗癌协会数据显示:我国约66.7%的肿瘤患者存在营养不足问题,补充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C/E及微量元素(锌、硒)可提升免疫功能,加速术后恢复并增强放化疗效果。

其实这里的营养不足显然不是“量”上的不足,而是结构上的失衡——目前大众营养观念依然停留在“吃得好”的阶段,对于“吃得营养”缺少系统认知。


(来源:新华网)


“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是对抗疾病的主力军,科学合理的营养治疗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基石。作为临床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营养支持在患者的整体救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全流程、个体化的营养诊疗,能够有效加速重症和大手术患者的康复进程。”

在《人民日报》一篇名为《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营养科:以个体化营养治疗助力危重症患者康复》的文章中,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刘玲英表示,精准营养是重症患者治疗的关键。

而刘主任的表态也将营养和精准营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患者治疗不仅仅是靠药物等外部因素,还要靠营养补充,从而提高身体免疫力,进而达到治愈效果。

精准营养跟传统的大众营养不同,它是基于个体差异的个性化营养学方法,结合个人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来制定量身定制的营养策略,实现优化个体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并改善体能。

精准营养这种理念的改善效果有多明显?

据中国食品安全报报道显示:维生素D水平每增加4ng/mL,流感及呼吸道感染风险降低7%-10%;每日补充1克维生素C可减少感冒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锌每日补充75毫克以上可缩短病毒感染症状持续时间20%-42%。

精准营养并不是简单补充营养元素,它是基于个体差异的个性化营养学方法,结合个人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来制定量身定制的营养策略,实现优化个体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并改善体能。

“营养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而精准营养是基于个体健康需求和生理特征,提供针对性的营养支持,对于预防疾病、促进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1月初,在“关注精准营养,聚焦肽与健康”的主题分享会上,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中心主任石汉平教授表示,营养治疗在临床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而非单纯的辅助或支持措施。

【2】精准营养的难关

“未来医生必须会开两张处方,一张是针对病情开具的药方,另一张是膳食营养处方”,早在2017年,在京津冀地区临床营养专业学术年会上,北京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马方教授就表示营养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其实对于个人来说,精准营养的理念能够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提高重大疾病的愈合速度,更重要的是,精准营养带来的社会影响——它能够大幅度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减少社保的医疗支出。

据国家医保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慢性病支出占医保基金总额的52%。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合理膳食、精准营养成为了防控慢病的重要抓手。这也将会大幅度降低医保支出。


(来源:互联网)


“美国一些科研和实践已经证实,医疗膳食可有效降低16%的医保支出,而我们也在某家三甲医院通过一年的运营,证实了医疗膳食的使用确实可以降低15%- 20%的医保支出”,对于精准营养利国利民的双重利好,南瓜健康创始人张祯缨表示高度认可。

既然精准营养理念这么好,为什么没有落地到日常生活中,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营养理念,而是仅仅存在于医院营养科和部分保健品机构的宣传中?

原因很简单,不要说精准到具体的每个人,哪怕是精确到群体这一层面,要实现精准营养都太难了——这其中有迈不过去的三座大山:

首先是医疗数据安全性,精准营养并不是简单的身体检查,看你缺多少微量元素,在补充多少的问题,而是需整合基因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可穿戴设备监测的生理数据、饮食记录等多模态信息。

如果这些用户生理信息得不到脱敏信息保证,精准营养产业将无法得到有效推动。

其次精准营养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个人会随着年龄、健康状态、生活环境等问题而变化,这就需要持续动态检测,造成精准营养实施过程中难度较大的问题;

而这种设备复杂的行为不利于大规模推广,只能存在于医疗等专业机构当中。

最后是成本问题,精准营养成本高昂,此前汤臣倍健推出个性化定制维生素概念产品,该款产品历时五年,耗资千万级,更为重要的是,个性化维生素需干血斑检测结合动态调整,单次检测成本高昂,难以普及。

正是这三座大山,导致精准营养无法普世,而随着AI的加入,拦路的大山将被推倒。

【3】AI技术推动营养平权

如何平衡成本问题,让大众能够买得起、用得起?关键在于技术的革新,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精准营养普世化已经初见端倪。

2016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为了制定未来十年美国人的营养研究战略计划,专门成立营养研究工作小组,通过分析基因、代谢数据等,为美国人提供精准营养饮食方案。据数据显示,该为期五年的研究,总耗资超过1.56亿美元。

这样前期投入不是一家企业能负担得起的,它必然是政府行为。而随着AI技术的进步和硬件水平提升,通过AI+持续监测的软硬件组合,可以实现对人体生理指标快速检测,并制个性化营养健康产品和服务,苍耳大幅度降低成本。

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这也意味着精准营养由国家政府层面才能推动的事情,变为一个成本逐渐降低的商业行为,而这种想象体现在生活、医疗等多个方面。


(来源:互联网)


在对精准营养最为刚需的临床领域,以安特恩为代表的国内企业,也借助AI带来的技术红利,与高校、三甲医院合作,为肿瘤治疗和术后康复患者提供精准营养产品和服务。

就以术后卧床的患者为例,多数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问题,但安特恩开发的产品能够减少蛋白质分解,防止人体出现肌肉萎缩。

而在日常生活中,万得厨wan AIChef今年上海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上,发布能实现“健康检测-膳食推荐-食材配送-智能烹饪”的超智能系统。

AI系统通过生物识别技术,10秒即可完成基础健康数据采集,生成包含多项核心指标的个人健康画像。AI系统会根据用户身体状况执行个性化饮食计划,并实现食材采买、烹饪的自动化。

而不论是家电企业的AI厨电设备,还是针对重症患者的特医食品,这场由技术驱动的营养平权革命,不仅将重塑个体健康轨迹,更将为国家医保减负、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提供战略性支撑。当AI让精准营养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一个“未病先防、疾病可控”的健康中国图景,正在加速照进现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