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皇帝都非常害怕自己的政权被其他人所击破,秦始皇也是非常的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能继续继承自己的大统,传至千秋万代。

以至于后面朝代的皇帝也是这么想的,明朝的朱元璋直接将开国功臣全部杀掉,七十岁的李长善被逼得自挂东南枝,即使是这样朱元璋心里觉得还是不踏实。



宋朝皇帝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之后整日睡不着,非常害怕自己的手下打他个措手不及,于是就想出来杯酒释兵权,可千算万算,还是漏算一个人。

1. 被推荐当皇帝

赵匡胤,一位深藏不露的军事天才,宋朝还未建立的时候,他就在后周的军队中崭露头角,作为先锋大将,为后周立下赫赫战功,受到了周世宗的重用。



此后的赵匡胤在军中的风头越来越盛,此时的周世宗病危,看到才7岁的周恭帝,周世宗并没有选择托孤大臣,而是直接交给了赵匡胤,这也成为了他的一个契机。

周恭帝继位之后,年幼的他还没有治理朝政的能力,此时的赵匡胤深知,要想保住自己和后周的统治,必须稳稳的把持住朝政,不得有一丝松懈。



正当开封城还沉浸在新年的氛围中,一道紧急军报打破了平静,镇、定二州传来消息,北汉联合契丹大军南下,意图进犯后周边境,朝廷命赵匡胤统帅大军北上御敌。

寒风凛冽,赵匡胤率领人马来到了陈桥驿,看到天色已晚,就在此处安营扎寨休息整顿,赵匡胤饮酒数杯后,沉沉睡去,此时,军营内外却暗流涌动。



赵匡胤的亲信赵普、赵光义等人聚集在一起,商议着惊天计划,他们深知,主上年幼,难以掌控局势,而赵匡胤手握重兵、威望日隆,此时正是改朝换代的绝佳时机。

于是,赵普走出营帐,向诸位将领大声说道:“主上幼弱,未能亲政,如今我等出生入死,为国立功,又有谁知晓,不如先拥立赵将军为天子,然后再北征!”



众将领本就对赵匡胤心悦诚服,听闻此言,纷纷响应,赵光义立即派人将消息传遍各营,一时间,整个军营群情激昂。

第二天早上,赵匡胤从睡梦中醒来,他刚走出大帐,便见一群全副武装的将领们手持兵器,齐声高呼:“诸将无主,愿奉将军为天子。”



还没等赵匡胤开口说话,士兵们早已经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随后,众将士便对其三跪九叩,高呼“万岁,”赵匡胤“惊慌失措”,连忙推辞。

但将领们哪里肯依,执意要他称帝,赵匡胤在三推托之下,当上了这个皇帝,随后便下令:回开封途中,不得欺凌后周皇室、公卿大臣,不得抢劫百姓财物,违令者斩!



2. 巧计收兵权

赵匡胤登基称帝之后,开始担忧起自己的政治统治,担心自己手下的兵力既然可以助力自己登基称皇帝,也可以将自己从皇位上面拉下来。

于是,赵匡胤就想收回他们手底下的兵权,这天,夜凉如水,赵匡胤在宫中设宴,喊来石守信、高怀德等将领,这些人曾与他并肩作战,在陈桥驿拥立他为帝。



他们是大宋江山的开国功臣,更是手握重兵的实权人物,酒过三巡,众人正谈笑风生时,赵匡胤突然放下酒杯,重重地叹了口气。

神色凝重地说道:“若不是诸位兄弟相助,朕今日也坐不上这皇位,但做天子实在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来得自在,朕这几个月来,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啊!”



石守信等人听闻,连忙起身问道:陛下何出此言呐,赵匡胤缓缓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语气低沉:“皇位谁不觊觎呢。”

“即便诸位对自己忠心耿耿,若是你们的部下图谋不轨,想要将这黄袍披在自己身上,那时候,诸位将会作何感想,”这番话如惊雷般在众人耳边炸响,石守信等人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他们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惶恐不已,额头冷汗直冒,齐声哭道:“臣等愚钝,从未想过这些,还请陛下指条生路!”赵匡胤见状,连忙上前扶起众人。

语气变得温和:“人生如白驹过隙,追求富贵不过是想多积攒些钱财,享受安乐,荫庇子孙,朕替诸位打算,不如交出兵权,到地方做个闲官,购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留下永久的家业。”



到了第二天,他们纷纷上书,以身体抱恙为由交出兵权,赵匡胤欣然答应,为了与他们保持联系,还跟他们结成了儿女亲家,这一场没有血腥杀戮,堪称中国政治智慧的典范。

3. 其弟的野心

赵匡胤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看似非常的顺利,殊不知,这顺利的背后还有一人对皇位虎视眈眈,那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早在赵匡胤南征北战之时,赵光义便展现出过人的政治手腕,陈桥驿黄袍加身的戏码里,他与赵普精心策划,推兄长登上皇位,看似是为家族谋荣光,实则在暗中布局。

大宋初立,他以开封府尹之职广结朝中大臣,培植亲信势力,街巷间流传着他暗中豢养死士的传闻,酒楼茶肆里常能见到形迹可疑的江湖人士出入晋王府。



赵匡胤在位期间,曾有迁都洛阳的打算,意图摆脱赵光义在开封经营多年的势力网,然而,赵光义以“在德不在险”的冠冕之词,联合朝中大臣极力反对,最终迫使兄长放弃计划。

此事后,赵匡胤望着这位胞弟离去的背影,眼中满是忧虑,赵匡胤离世当夜,本应遵循“父死子继”的传统,可赵光义却拿出所谓的“金匮之盟”。



宣称杜太后临终前要求赵匡胤传位于弟,以确保后周幼主失国的悲剧不再重演,但这份盟约此前从未公开,真假难辨,更令人起疑的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

一个在北伐途中被逼自杀,一个在年仅二十岁时暴毙,死因成谜,登上皇位的赵光义急于证明自己,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北伐,却在高粱河之战中大败,乘驴车仓皇而逃。



这场军事失利不仅暴露了他军事才能的短板,更让朝堂上下窥见其急于超越兄长功绩的迫切野心,随着他逐步清除朝中异己,将权力牢牢攥在手中。

那个曾经辅佐兄长的晋王,早已蜕变为野心勃勃的帝王,而笼罩在他身上的层层迷雾,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引人遐想的权力谜题之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