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爱尔眼科供图)

当前世界,地缘冲突频繁、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美国近期出台的所谓“对等关税”更是严重冲击全球经贸秩序,接续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对全球AI产业造成的震撼,重估中国资产价值的讨论更趋热烈。

当然,重估的标的不仅限于科技资产,随着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的全社会利润率的改善,对中国资产的重估有望逐步扩散至其他板块。这其中,基本面坚实、规模效应突出的各行业核心龙头将在这轮重估中凸显配置价值。

逻辑理顺,摆在价投面前的就是筛选核心龙头。但,A股5411家上市公司,如何才能挖掘出具配置价值的标的?

近日,爱尔眼科(300015.SZ)发布年报,再次以稳增的成绩单宣告眼科“一哥”之韧性,并在今年Q1重回“双位数”增长通道。叠加长坡厚雪眼科赛道超2000亿市场空间加持,强者恒强确定性凸显。

今天,我们不妨以爱尔眼科举例,重估核心龙头的价值。

眼科赛道长坡厚雪

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与出口。且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消费对拉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聚焦至国内,消费作为内循环的关键引擎,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但面对中国14亿人口的大消费领域,哪些赛道更优?很简单,消费需求紧跟时代脉搏,横跨消费和医疗双重赛道的眼科,以过往的诸多数据和现实需求证明,其正走在确定性的景气通道。

眼睛是最繁忙的器官,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约80%依赖视觉系统,但当代人群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眼健康危机。这种危机,涉及全年龄段人群的全生命期,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和老年群体的眼病呈快速上升趋势,眼科医疗需求随之递增。

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 (其中,小学36.7%,初中71.4%,高中81.2%),近视人群高发化、低龄化、高度化的形势严峻。叠加移动互联网加剧用眼强度,干眼症、高度近视带来眼疾病等治疗需求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从2000年的1.26 亿人增加到了3.10亿人,老年人口占比从10.2%上升至22%;65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2.20亿人,占总人口数达15.6%,预计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4亿以上。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年龄相关性眼病将持续增长,老花眼相关治疗需求也将逐步提升。

实际上,根据西南证券研报数据,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的行业规模已从2015年的507.1亿增长至2024年的2231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21.5亿元,2020年-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6%。

西南证券分析师杜向阳认为,“随着现代工作、学习、娱乐用眼强度大幅增加,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眼科医疗市场持续扩容确定性高。”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规模扩容的同时,国内眼科疾病治疗的渗透率其实偏低,未来潜力仍很大。据西南证券研报,经测算,中国大陆角膜塑形镜渗透率仅为1.8%,相比于中国香港9.70%、中国台湾5.40%和美国3.50%的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规模效应凸显韧性

行业长坡厚雪,眼科医疗机构跟随成长。到目前,这个黄金赛道呈现“一超多强”格局,“一超”即是指眼科核心龙头爱尔眼科。经过20多年的发展,爱尔眼科以门诊量衡量的市场份额已远超其他同行,且其规模效应经过检验,凸显强韧性。

比如2024年,宏观经济不及预期,消费需求不足,全行业承压,但爱尔眼科仍以增长的业绩彰显了龙头之稳健:去年全年实现门诊量1694.07万人次,同比增长12.14%;手术量129.47万例,同比增长9.38%;实现营收209.83亿元,同比增长3.02%;归母净利润35.56亿元,同比增长5.87%。眼科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的华厦眼科营收也实现微增。

今年Q1,爱尔营收60.26亿元、归母净利润10.50亿元、扣非净利润10.60亿元,同比增长15.97%、16.71%和25.78%,再现规模优势下的业绩高弹性。


爱尔的规模何以体现优势?

一直以来,国内医疗资源区域分布不均,优质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广阔的地县级下沉市场资源稀缺。具体到眼科这一细分领域更甚。洞察痛点,爱尔眼科采用分级连锁模式,通过上级医院对下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下级医院向上转诊疑难杂症,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患者就诊的便利化。多个省区逐步形成“横向成片、纵向成网”的布局,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及共享程度进一步提高。

而爱尔的“1+8+N”战略目标则是在增强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拔高”。将长沙爱尔眼科医院打造为世界一流眼科医学中心,在北上广深、成都、重庆、武汉、沈阳建设8个国家级眼科中心,带动N家地区眼科医院领先发展。其年报显示,2024年长沙医学中心已建立,区域眼科中心6家已投入运营,这也意味着公司大的建设期已告一段落,正向“攀高”的进程中卯力前行。

先发叠加分级连锁的优势让其网点布局在广度和深度上均遥遥领先。截至2024年末,爱尔眼科境内医院已达到352家,门诊部229家。其中,省会城市覆盖已超90%,地级市覆盖率80%左右。行业中,华厦眼科近年来也在加快其全国化的网络布局,据其年报显示,有62家医院和66家视光中心;普瑞眼科、何氏眼科的区域性竞争力则更强,以何氏眼科为例,其网点布局集中在辽宁省内,最近两年其省内收入贡献都超过了94%。

显然,不断下沉的医疗网络能够惠及更多的患者群体,随之带来更好的患者口碑及品牌效应。规模兑现为优势,最为直观的观察维度还是成本的控制。随着规模的扩大,爱尔眼科在与供应商谈判时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凭借其集团统一化的品牌影响力,亦不需要像一些小型眼科机构那样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品牌建设上,费用率明显更优。2022-2024年,爱尔眼科销售费用率分别为9.66%、9.65%、10.25%,均低于同行水平。


从行业数据来看,近三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50.46%、50.79%、48.12%,净利率分别为16.69%、17.95%、17.81%,双双领跑。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放眼整个A股,爱尔眼科规模效应下业绩连年递增亦属罕见。公司营收从2006年的1.91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209.83亿元,归母净利润也从1459.15万元增加至35.56亿元,18年间分别翻了逾109倍、243倍,以实绩演绎成长性。

(爱尔眼科业绩变动趋势,来源:wind)

为更好地迎合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爱尔眼科加快“AI+眼科”应用布局,构建数字眼科新质生产力。部分应用和赋能案例包括远程医疗、眼科垂直大模型AierGPT、AI眼科医生、眼科数字人爱科(Eyecho)、AI眼科医院等。

东吴证券预计,随着公司“AI+眼科”应用的布局及成果落地,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眼病的诊疗效率,加强眼健康科普的同时提升眼病治疗渗透率。

国际化的想象空间

纵观行业,爱尔眼科的规模优势还体现于全球化布局。Market Data Forecast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眼科治疗市场规模为318.5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563.9亿美元,2024-2032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4%。爱尔眼科作为全球最大的眼科医疗机构,理应被给予更多的估值空间。

截至去年末,爱尔眼科品牌医院、眼科中心及诊所在全球范围内达到974家,其中中国内地811家(包括上市公司旗下581家,产业并购基金旗下230家),中国香港8家、美国1家、欧洲137家、 东南亚17家。且欧洲、东南亚的分支机构分别在西班牙马德里(CBAV. MC)、新加坡(SGX:40T)上市。

海外布局直接增厚公司业绩。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合计达到26.25亿元,同比增长13.54%,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国内增速放缓的影响。

国际化战略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借鉴融合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经营和管理理念,促进国内外的共同发展。爱尔眼科《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明确指出,公司持续引进全球领先的技术设备,与全球著名的眼科学与视觉科学机构展开战略合作,在欧洲、美国、以色列等地建立科技创新研究及孵化平台,在医疗技术、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等多维度实现双向赋能,推动国际前沿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和应用,增强“共享全球眼科智慧”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2024年,公司成功主办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第18届世界眼科医院协会年会等国际性的会议,世界眼科医院协会首个区域性办公室——亚太区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并落户爱尔眼科;成立爱尔全球屈光手术专家咨询委员会,汇聚30位国内外知名屈光专家,推动全球屈光合作项目,并为眼科人才培养、技术转化、科研合作等提供支持;推进爱尔&香港理工大学眼视光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公司还布局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打造国际临床研究基地,积极探索眼科临床前沿技术和创新模式。

甬兴证券分析师彭波表示,“随着公司旗下医院不断增多,其覆盖的患者人群不断增加,未来分级连锁和国际化优势将会进一步体现。”

站在当前的估值洼地,不妨将视线再次聚焦于业绩规模创下历史新高的眼科龙头。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