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中国人大校友会发布刘强东视频,这位京东创始人回忆起30多年前的求学经历时,眼眶微红:“村里面最好的东西就是鸡蛋,我带了76个去北京,头一周顿顿吃鸡蛋省钱。”

这76个鸡蛋,是乡亲们从牙缝里挤出的心意。

当年那个背着行囊、揣着500元现金和鸡蛋的苏北少年,大概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中国电商江湖的“东哥”。

而这段往事,也成了他人生最深的烙印——“人大四年,是我价值观的起点。”



一、从“鸡蛋少年”到“人大精神”

1992年,刘强东以宿迁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临行前,全村人凑了500元现金和76个鸡蛋。

这笔钱,是村民卖鸡蛋、砍柴换来的血汗钱,而鸡蛋,则是那个年代最珍贵的“硬通货”。

初到北京的他,为了省钱,连续一周只吃鸡蛋充饥。

但物质的匮乏,反而催生了精神的丰盈。

在人大,他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第一次摆摊创业,更在“实事求是”的校训中,刻下了商业世界的初心——“企业若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逆袭背后的“三个执念”

对“尊严”的执念:

“员工若不能有尊严地生活,企业便没有价值。”刘强东多次公开强调。

前不久,京东宣布为外卖骑手全额缴纳五险一金,成为行业首个“兜底”平台。

前一年,一线采销员工年薪从16薪涨至20薪,年终奖上不封顶。

他说:“利润不该建立在压榨底层之上。”

对“故土”的执念:

宿迁,是刘强东永远绕不开的牵挂。2017年,他豪捐1亿元建设家乡教育、养老设施;2024年春节,他自掏腰包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万元红包,年货礼包价值超3000万。

村民说:“当年送他5毛钱两个鸡蛋,如今他回馈了一座城。”

对“社会价值”的执念:

从为残障群体提供300个岗位的“包容美力计划”,到豪捐149亿元股票支持教育环保,刘强东的公益版图早已超越商业范畴。

他说:“企业家最高境界是慈善,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爱’能留下。”



三、76个鸡蛋的“蝴蝶效应”

当年的76个鸡蛋,像一粒种子,在刘强东心里长成了参天大树。

在商业上,他带领京东从“中关村小柜台”成长为年收入超1.1万亿的巨头,用“低价策略”和“狼性精神”对抗行业寒冬;

在人性上,他坚持为67万员工缴纳全额社保,用“涨薪六连击”回应“兄弟”期待;

在情怀上,他让宿迁从苏北小城蜕变为“电商之都”,带动2万人就业、20亿税收,甚至让“呼叫中心”成了当地产业名片。





结尾:一个关于“回报”的朴素答案

有人问刘强东:为什么要拼命回馈社会?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76个鸡蛋里。

穷时,他吃百家饭;富时,他造百家福。

从苏北农村到纳斯达克,他始终记得: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带走多少,而在于留下什么。

正如他在人大校友会视频里的那句感慨:“实事求是,不是口号,是做人做事的底线。”

这个世界从不缺逆袭的故事,但难得的是——

有人登上高峰后,依然俯身触摸泥土的温度;

有人尝过苦难后,依然选择把光洒向更多人。

这大概就是“76个鸡蛋”教会我们的事:

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在付出时标好了因果。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