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馨

高速公路、地铁、高铁、飞机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出站直线距离100米即是机场值机柜台,客运、货运功能齐备……这是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所描绘的崭新出行图景。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是云南省的重点项目,也是“全国引领性和省级示范性”劳动竞赛——云南民航“强基拓线”工程建设劳动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按照2030年为目标年设计,届时将满足年旅客吞吐量9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的需求。工程完工后,将构建起“一港二铁六路三轨”的综合交通枢纽格局,进一步提升长水国际机场的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T2航站楼(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为了实现‘旅客最方便’,我们选择了‘最难的施工’。”在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技术部项目经理储从震看来,这“100米换乘”距离的背后凝聚着施工单位和人员日夜奋战的辛勤付出,也藏着不少技术创新与绿色实践的科技“密码”。

去年9月,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T2航站楼项目的北段、南段两个施工标段开工建设。规划之初便将高铁、地铁、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纳入整体布局,核心工程T2航站楼在T1航站楼5层建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层,将旅客功能集中“垂直叠加”。这个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上下6层的“钢铁巨兽”,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施工难度,在云南都堪称“史无前例”。

钢结构大厅的正下方,渝昆高铁、昆明地铁6号线交错穿行;航站楼后方,下沉式的站前广场托起衔接高速的公路网。航站楼各层功能衔接紧密,能够为旅客提供更加优质的出行体验。

但对于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综合配套部技术人员李剑虎来说,仅是施工协调和工程衔接,就让人“愁到掉头发”。


T2航站楼主体工程正在施工。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北工作区的施工涉及多个建设单位,坐标体系各不相同,需要多次转换。”李剑虎表示,机场建设必须紧跟渝昆高铁涉铁施工进度,仔细研究建设时序,并与高铁指挥部密切协调。此外,公路横穿整个施工区,还需随时确保东西主干道的通行顺畅。

为此,枢纽建设指挥部抓紧时间组织队伍克服困难,通过南北段基坑支护与高铁隧道的三维空间避让分析,化解施工冲突,为多制式交通立体衔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抗震也是“头等大事”。“在喀斯特地貌上建机场,需要同时应对地震和高铁带来的振动。”储从震介绍,工程创新性采用组合式震振双控支座,如同在航站楼下安装了数千个“减震器”,有效提升了高铁快速穿越时的结构舒适度。

“和传统建设环节不同,数字技术的运用,让工程更清晰。”储从震说。建设团队在业内首次推出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建造融合平台”,通过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了从设计到施工的精准管控,能够对地铁接驳区、高铁穿越段等复杂节点进行毫米级模拟,打通数据孤岛、强化数据流转效率。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同时,结合精细数字模型,针对隔震支座、大型金属屋面、索膜结构、桥梁结构等关键部位,通过布设传感器,进行结构安全预警及结构健康评价。

T2航站楼北段建设工地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5G无人塔吊缓缓舒展“手臂”,鹰眼摄像头构建起360度全过程动态监管;飞行区内,大场景拼接技术、热成像摄像机与重载云台实现航空器“双剑合璧”,可以实现航班信息可视化增强显示(电子挂牌)、航班滑行状态检测及复盘追溯……

“这个5G塔机智能集控系统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改变了塔机的传统作业模式。”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昆明长水机场T2航站楼项目土建部经理程浩打开手机,智能化管理系统上,各个标段的工程进度一目了然,操作人员可在地面进行远程吊装作业,实现了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工程建设还将绿色基因融入每个细节。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T2航站楼候机大厅(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T2航站楼内,新的实时监测系统能够结合旅客流线特征和热舒适需求,对不同区域进行环境质量的实时科学评估和智能化预警;航站楼顶部,10546平方米的“天窗”与结构树形柱巧妙结合,共同构成“春之林”,自然采光覆盖率达60%,70%以上的主要功能区实现自然通风。“传感系统还能够对屋顶结构变形、应力释放等实时监测。”储从震补充道。

未来,一座崭新的航站楼将成为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窗口。从地下到空中,从技术到生态,每一处施工细节,都彰显着“让出行更便捷”的匠心巧思,让每一次出发与抵达,都成为旅客美好体验的开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