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河南郑州的一位网友发帖称,单位倡议员工捐款,表面看是倡议,实际上就是强制性,属于逼捐那种,明确了捐款数额,在编人员捐50元,其他人员捐30元,发帖的网友吐槽道,读书时遇到这种事情,没想到工作还要被逼捐,此事被曝光后,引发了热议。



为什么单位突然间让员工捐款呢?通过曝光的倡议书,我们看到,原来是因为马上就要到5月8日,人道公益日了,所以,就有了这份“与爱同行,微光成炬”的倡议书,当地红十字会发布倡议书,然后,接下来相关单位就开始派任务,于是就有了网友晒出的那一幕,原本是自愿的公益活动,如今成了赤裸裸的道德绑架,一如发帖的那位网友所说,这掺假的社会责任感让人很反感。



帖子曝光后,当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也接受了记者采访,对方解释说,这是他们推出的一个活动,倡议大家捐款,关于要求强制捐款,并且明确捐款数额这件事他们并没有这么做,是单位要求的,他们并没有发布,应该是单位在收集捐款的过程中提到了一个标准,要不然,很多人不知道捐多少钱。

这种逼捐的现象让公益失去了初衷,无形中也变了味道。



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要明确规定数额,还要署上大名,如果不捐会怎样?答案不言而喻,这可不是工厂流水线,想要拿捏一个人很简单,要是流水线上,你拿捏我,我分分钟就可以炒老板鱿鱼,但是,这种单位,哪个有这样的勇气?

事实上,这种明面倡议你献爱心,背地里强制你献爱心的绝非个例,更有甚者,如果不献爱心,直接从薪水里扣的情况都有,而且,值得玩味的是,这种强制你献爱心的事情还不是个例,只不过,大家没有勇气硬刚,只能忍气吞声,乖乖捐款,否则被穿小鞋的话就难受了。

慈善变成了命令,捐款的数额跟爱心程度和社会责任感划等号,这本身就是一种变质的公益,被绑架的爱心不叫爱心,自愿变成了强迫,公益就成了装饰品,成了一些人敛财的工具。

为什么爱心会被明码标价呢?这背后牵扯的是各种考核,强迫献出的爱心,又怎么可能结出善意的果实?请让善意回归自由,莫让变味儿的公益成为腐蚀爱心的催化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