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昆明的五月,依旧温暖如诗,教场北路的蓝花楹因春温偏高,盛花期还比往年提早了几天,但这座城市的心跳声却没如蓝花楹那般热烈,反而日渐微弱。



四年前,当“十四五”规划的蓝图里赫然写下“2025年常住人口破千万、经济总量超万亿”的豪言时,滇池的水波仿佛都激荡着雄心。然而2024年的春天,这份豪情已被现实击碎:人口增量0.7万,一脚踏入零增长的悬崖;GDP增速虽略有回暖,却仍难掩“产业空心化”的隐痛。政府工作报告中悄然消失的“双万”目标,像一块被抹去的伤疤,既是对现实的妥协,更是对过往战略的无声否定。这座城市,是否真的从“感觉良好”的迷梦中惊醒?答案或许藏在每个昆明人清晨挤地铁时的叹息里,藏在斗南花市凌晨打包玫瑰的农户被压弯的脊梁上,藏在滇池边空置楼盘斑驳的外墙裂缝中。

曾几何时,昆明以“宜居”为饵,钓住了无数北方退休者的南下梦。2010-2020年,常住人口增长202.8万,远超贵阳的166.3万,滇池边的楼盘广告上,“候鸟式养老”的标语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然而这场人口盛宴的背后,是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高达35%的畸形依赖——这一数字仅次于三亚、海口,居全国第三。当2021年昆明率先推出“零门槛落户”,试图复制郑州、西安的“抢人神话”时,现实却给了它一记耳光:2024年人口迁移增量仅0.46万,不及贵阳的零头。

贵阳的胜利,撕开了昆明“抢人战略”的虚伪面纱。前者凭借大数据产业的突飞猛进,连续四年人口增量超10万,而昆明却困在“旅游+地产”的旧叙事里:2021-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断崖式下跌,累计降幅超75%,固定资产投资随之连年萎缩。更讽刺的是,当昆明政府将2035年人口上限设为1100万时,市民的疑问却是:“连小学学位都缺3万,医院挂号排队两小时起步,再多100万人,我们怎么活?”



回顾过往,从“旅游天堂”到“工业跛子”,昆明的经济史,好像也是一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剧。2010-2019年,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5%,房地产如火如荼,第三产业占比从60%攀升至66%,二产却从35%萎缩至29%。这种“去工业化”的狂欢,在疫情与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双重打击下瞬间崩塌:2020年旅游业收入腰斩,2023年出口暴跌50.7%,二产对GDP贡献率甚至多次为负。

不过好在政府并非毫无作为。2022年喊出“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后,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8.7%,工业投资占比从10.2%提升至26.3%,创25年新高。但这些数字掩盖不了结构性困境:传统产业仍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0%,新兴产业规模不足其半数;号称“西南算力枢纽”的呈贡信息产业园,2025年规划算力规模1万P,却不及贵阳的十分之一。更致命的是,18年间的4任市长与11年间的4任市委书记接连落马的腐败阴影,让企业对昆明的营商环境始终心存疑虑——主政者频繁更迭,政策连贯性碎成一地鸡毛。

遥想当年,昆明人也曾对两大政策红利寄予厚望:一是“强省会”战略,二是中老铁路。然而现实残酷如刀。2018-2024年,昆明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从27.4%降至26.2%,反被曲靖以7.5%的增速夺走光芒;中老铁路累计运输跨境货物1329万吨,看似庞大,却难掩2023年出口暴跌的尴尬——这条“黄金通道”未能扭转昆明外贸“规模小、波动大”的痼疾。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昆明始终在“省会责任”与“地方利益”间撕裂。作为云南唯一特大城市,它既要承接全省28%的城镇新增就业,又要以全省18.7%的人口贡献26.2%的GDP。这种“吸血式发展”导致资源过度集中:滇中新区规划宏大,却因主城区教育、医疗资源饱和,难以吸引人口;官渡区号称“城市新中心”,2023年人口增量占比却从10.46%骤降至4.6%。当省会首位度不升反降,昆明愈发陷入“既要…又要…”的泥潭。

如今,在政府高喊“工业强市”时,普通昆明人却在更具体的生存难题里焦虑。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21.04万,但高校毕业生宁愿“躺平”也不愿接受月薪3000的工厂岗位;医保基金监管漏洞频出,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推进缓慢;46个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吸引超千家经营主体入驻,但失地农民每月补偿不足千元。就连引以为傲的“绿电优势”,也成了双刃剑:低廉电价吸引数据中心落地,但水电站密集开发导致滇池生态修复步履维艰——108公里环湖绿道建成了,湖滨别墅拆除了,但水质仍未彻底摆脱劣五类。

更荒诞的是,当昆明将2035年人口上限设为1100万时,市民的计算器上却跳动着另一组数字:按当前0.7万的年增量,达成目标需158年。这种“规划与现实的魔幻差值”,暴露出决策者仍未摆脱“规模崇拜”的思维惯性——毕竟,控制人口上限只需一纸文件,而创造12万年均增量所需的产业、就业、公共服务,却是需要真金白银与改革勇气的硬仗。



当然,昆明的困境,也是中国三四线城市转型的典型样本:当“土地财政+人口红利”的模式难以为继,是继续沉迷于GDP与人口规模的数字游戏,还是回归“让人活得更好”的本质?贵阳的选择或许值得借鉴:它不执着于“千万人口”,却以大数据产业催生19.96万增量;不空谈“旅游名城”,而是将“中国数谷”打造成比“避暑之都”更硬的招牌。

说到这,网友肯定又要好奇,是不是又要说昆明“整求不成”,不然,昆明并非没有觉醒的迹象。2024年,它终于放下身段,将“产城人融合”写入官渡区发展规划,试图以教育资源、交通枢纽和土地存量吸引人口;数字经济开发区电价低至0.53元/度,年均16℃的冷资源吸引华为、浪潮落地,算力规模半年激增60倍;甚至开始学习淄博的“烟火气”,发放千万文旅消费券,打造夜游品牌。但这些努力尚在萌芽:新兴产业对规上工业贡献率95%,可基数太小;算力枢纽的“黄金杠杆”效应,需待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建成方能显现。

综上,真正的觉醒,或许始于承认一个事实:城市的生命力不在统计局报表里,而在菜市场的烟火中、工厂车间的轰鸣里、年轻人不必逃离的底气中。当昆明不再将人视为“填充人口目标的数字”,而是聚焦于“让162万外来人口子女有学可上、让斗南花农不再被中间商榨干利润、让滇池治污不再沦为政绩工程”,让“人”的价值真正超越“城”的野心,让这座城真正遇到它等待已久、触及灵魂的那场“刮骨疗毒”,春城才能找回失落的春天。

文章出处:

1.腾讯新闻《4年前立下“千万人口”FLAG的昆明:今年别提了》

2.昆明市工信局《从转型升级到“双循环”重构昆明现代经济体系》

3.凤凰财经《从“茶马古道”到“算力走廊”》

5.新浪财经《昆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全省经济增长》

6.人民网《官渡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7.中国日报网《昆明加大保障力度改善民生》

8.界面新闻《滇中新区价值重估》

9.新浪财经《昆明经济翻身仗》

10.普洱新闻网《昆明四大产业亮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