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已经2025年了,我每天都很努力,努力学习,看了很多书,也懂得了很多道理,为何我的人生还是一直也没有发生变化?

因为你的知识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去!以下3个步骤让你行动起来!

第一步:知识不等于能力,要做到知行合一



在信息洪流中,我们很多人陷入"达克效应"的认知怪圈。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人们接触大量碎片化知识时,容易产生"虚幻的优越感",误将信息的占有等同于能力的提升。某互联网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83%的职场新人自认为掌握足够的工作方法论,实际执行中却有67%无法将知识转化为有效产出。

神经科学实验也表明,收藏知识的行为会刺激多巴胺分泌,产生类似完成任务的满足感。这种虚假的获得感形成恶性循环:越是焦虑于成长,越沉溺于知识收藏,最终陷入"学习—焦虑—再学习"的认知闭环。就像在跑步机上狂奔,看似汗流浃背实则原地踏步。

现代社会的"信息肥胖症"正在摧毁行动力。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过度摄入信息会导致决策瘫痪,当大脑接收的信息量超过处理阈值时,会本能地选择思维惰性。这解释了为什么知识越丰富的人,面对现实选择时反而越容易犹豫不决。

更重要的一点是,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仅仅是记录在大脑里的信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忘记。知识就像插在我们身上的炫丽羽毛一样,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毫无实际用处,但是,一旦我们掌握了某种能力,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因为这种能力已经储存在我们身体每一个细胞里。

既然如此,那么到底我们应当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发自内心地“长出真正的、漂亮的羽毛”。

心学大师王阳明有一个观点,叫“知行合一”。也就是说,知和行是一体的。他还说:“知而不行,只因未知”,意思是如果你知道了而不去行动,其实还是一种无知。就像有人告诉你苹果是甜的,你就知道苹果是甜的——这是大脑意识层面的认知,也是最浅表层面的认知。

但只有当你真正吃过苹果后,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受过苹果的味道时,这才是深层的、内化于潜意识的认知。

如果你喜欢这种味道,你不需要任何人推动你,自然会产生想吃苹果的这种行为,那这就叫“知行合一”。

所以,要想改变自己,仅仅具备浅层的认知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要促进潜意识层面的认知。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别人告诉你运动有利于健康的时候,你的大脑是知道的,这种知道叫做浅层次的知道;但是你的内心也许还有一个声音——“为什么乌龟一动不动会活千年呢?”当你内心的这个声音跟大脑中的声音产生排斥的时候,这个声音就进不到你的内在。
于是,即使你知道运动有利于健康,你也不会去运动。因为你并不知道你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声音,叫做“乌龟一动不动能活千年”——这个潜意识的声音,才是真正推动你行动的那个声音。
那怎样才能把“乌龟一动不动活千年”的声音变成“运动有利于健康”的潜意识声音呢?很简单,只有当你在运动的过程中,享受过运动给你带来的好处,你感受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有活力了,并能从运动中得到某种成就感或快感,那么,这个声音就能完全覆盖原来那个深层的声音。
也就是说,当你体验过了,你的深层潜意识才能真正地知道;当你的深层潜意识知道了,你才会将其变成行动。

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不仅大脑潜意识知道,内心深层的潜意识也知道。

改变人生,获取财富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告诉你做某件事情,一周之内你能赚到1万元。你不会行动,因为你并不相信。如果你真的尝试过一次,真的赚了1万元,你就不会再问该怎么办了,因为这时候你已经在行动了——这就是“知行合一”。

想要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唯一的方法就是行动。所以每当你听到一个新的观点,学到一个知识时,你必须要通过你的行动亲自去印证它,亲自去落实它。

第二步:找到你改变的原动力



要知道一个苹果的味道,唯一的方法就是去咬一口。听别人说苹果是甜的,那不是“真知”。只有自己咬一口,体验到苹果是甜的,才是真知。

可是,有些人说连咬一口苹果的劲儿都提不起来,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把有用的知识变成行动,让行动为我们创造财富呢?

举个例子:有一位女士是一位中年企业家,她的事业相当成功。但是,很不幸,她有一个非常懒惰的丈夫。他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干,整天只顾着打游戏、上网聊天、打扑克、打麻将……
她的先生是一家大型集团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她总觉得先生不求上进,她的先生在业余时间既不看书,也不上课学习。这位女士非常生气,她很想改变他,让他像自己一样愿意学习,变成一个好学上进的人。可是多年来,她用各种手段逼着先生成长,但是毫无效果。

为什么这位先生被妻子逼迫了这么多年都不愿意改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