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

跟孩子反复说的事情,孩子反而记不住。

如每天提醒孩子叠被子、整理房间,他们转身就忘。

老师反复讲的知识点,还是错。

唠叨100遍了,我们的情绪和语言也不似第一次那样平和。

“都说多少遍了,你还是记不住!”
“天天都得提醒,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呢?”

我们以为的“多说几遍”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增强记忆,这是大部分家长的认知误区,要知道“重复提醒≠有效记忆”。



孩子的大脑还处于发育中,信息处理能力有限,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水平要求孩子。

如何在不说教的情况下,让孩子主动做事、积极学习呢?

试试下面这三个认知规律。

1.从神经系统的角度看(超限效应)

神经系统总是接收到相同信息的时候,这样的内容让神经细胞产生疲劳,会使大脑主动过滤掉这些重复信息。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对反复强调的内容视而不见。

巧用「可视化清单」

将每日任务转化列表或表格,让孩子一目了然。增加视觉刺激、减少听觉刺激,运用表格的方式促进孩子的行动力,避免唠叨。

做好这项,孩子会逐步形成自主管理意识,从而养成好习惯。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在我们强调次数的时候,孩子听到的却是“记不住”。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

他们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记不住”“做不到”“我不行”。

在潜意识的引导下,孩子觉得自己做不到,就不会主动去做。

巧用「正向引导」

多用正向的语言引导,告诉孩子如何做,减少负面的评价。

如“早起先刷牙、洗脸”代替“都起床几分钟了,你怎么还没有洗漱?”
用“再背一遍课文”来代替“背了这么多次还记不住?

让孩子通过父母的话,就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事情,形成积极的行动指南。



3.从成长发育的角度看(认知带宽超载)

一、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能接受的难度是在2个动作要求范围内的指令。

如果我们跟他们说:“起床后,把床整理好。”

孩子麻溜地把叠好的被子放在床中间就出了房间,却换来我们的一顿唠叨。

“被叠得一点不整齐啊?”
“怎么把被放床中间了啊?”
“看这床单皱巴的!”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和父母存在认知差。而父母的唠叨,让孩子觉得自己积极的劳动没有得到认可,产生消极的感受。

提升「认知带宽」

同一件事,大人和孩子的标准可能不一样。在孩子的认知带宽中,整理床就是叠被子。

所以我们要细化指令,如“先叠被子,再整理枕头”孩子做完,再指导他把被和枕头放好、把床单铺平。

通过这种细化的指令,引导孩子拓宽认知。

孩子的成长中有很多这样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我们用心观察、不断学习,及时调整教养策略和沟通方法,让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加有爱和有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