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特斯拉中国通过官方微博宣布,其国产Model 3与焕新版Model Y的本土化率已突破95%,这意味着每辆在华生产的特斯拉车型,超过95%的零部件均来自中国本土供应链。这一里程碑式的数据,不仅标志着特斯拉在华战略的深度扎根,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强势崛起。



全球标杆的本土化实践

从2019年上海超级工厂投产初期的30%国产化率,到如今突破95%的产业渗透,特斯拉仅用五年时间便完成全球最激进供应链本土化进程。这种"中国基因"的植入带来显著效益:Model Y后地板总成实现100%国产,电机控制器采用宁德时代定制化方案,甚至高压线束等原本依赖进口的部件也已实现本土生产。据特斯拉财报披露,2024年其中国供应链成本较美国产线降低38%,直接推动Model 3起售价下探至23万元区间。

产业链升级的溢出效应

特斯拉的本土化浪潮正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生态。在其带动下,长三角地区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电动汽车配套集群:宁波拓普集团为特斯拉供应轻量化底盘,苏州旭创科技研发车规级激光雷达,宁德时代800V高压电池系统实现全球首发。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外溢——特斯拉对4680电池的量产要求,倒逼国内电池企业突破干电极技术瓶颈;其对车规级芯片的严苛标准,促使兆易创新等企业加速车用半导体研发。

研发投入支撑的创新循环

支撑这份本土化成绩单的,是特斯拉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2024年其全球研发支出达331亿元,其中上海研发中心贡献超30%的专利成果。这种"全球研发+本地智造"的模式,正在创造双向技术流动:特斯拉将4680电池产线专利开放给中国供应商,而本土企业则为特斯拉提供热泵空调、一体化压铸等创新方案。2025年第一季度103亿元的研发支出中,有47%投向中国市场的智能化系统开发,印证其"在中国,为中国,为全球"的战略定位。

当国产化率突破95%的阈值,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已超越单纯的生产基地角色,进化为集研发、制造、创新于一体的全球枢纽。这种深度本土化战略,既成就了特斯拉的成本优势,更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制造承接"迈向"技术共荣"。在电动化与智能化交织的产业变革中,特斯拉与中国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全球产业协作的新范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