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中华网·新闻】【搜狐娱乐】(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谁能想到,原本不起眼的荣昌小城,竟然成了五一假期游客心中的热门目的地。



数据显示,187万游客涌入荣昌。他们不仅想尝尝“甲亢哥”同款的荣昌大鹅,甚至连政府食堂都成了打卡胜地。



就在网友们纷纷点赞荣昌政府便民举措的时候,胡锡进突然站出来批评荣昌政府。



他指责荣昌政府与民间餐馆争利,挤压了民间餐馆的生存空间。



此话一出,网友们一片吐槽声,难怪大家调侃:“胡锡进反对的,我们都要支持。”



01 胡锡进炮轰荣昌政府

美国网红“甲亢哥”的中国之旅让“卤鹅哥”火了一把,也带火了“荣昌卤鹅”。



荣昌政府顺势抓住这波流量,不仅邀请“卤鹅哥”担任“荣昌文旅推荐官”,还给予了现金奖励。



居委书记高洪波为了吸引游客,在五一期间策划了一系列活动。



不仅公交车免费乘坐,还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免费停车位,甚至为家庭游客准备了卤鹅龙虾宴。



更令人惊讶的是,书记直接开放了政府食堂,供游客享用。



一天下来,荣昌政府食堂光米饭就蒸了1000多斤,负责打饭的大爷大妈忙得不可开交。

后厨分为荤菜和素菜两个区域,三个大厨全上阵掌勺。



据统计,仅猪肉就炒了1000多斤,掌勺的贺师傅累得手都抬不起来。

毕竟许多游客来荣昌就是冲着美食而来,一个食堂就能满足不少人的需求。



在食堂吃十个菜只需花不到70块,性价比相当高。

可以说,荣昌文旅的服务能在五一假期火爆出圈,离不开荣昌政府的精心策划。



正当全网都在夸赞荣昌政府的策略时,胡锡进又跳出来发表争议言论。



他直指重庆政府,言辞十分激烈。

按照他的说法,政府食堂给游客提供餐饮看似方便游客,实际上是在抢外面餐馆的生意。

由于政府食堂有补贴,饭菜价格低廉,外面的餐馆根本无法竞争。



这几年餐饮业本就趋于饱和,餐馆经营困难。

胡锡进的意思是,无论食堂是否盈利,最好还是关掉。



胡锡进这番话引发了新一轮争议,但大多数网友都持反驳态度。



02 网友的评论

胡锡进对荣昌文旅发表长篇大论,网友们并不买账。



有些网友解释说,政府开放食堂只是临时措施,五一期间游客太多,地方餐馆已经超负荷运转。



还有些网友为荣昌说话,作为重庆的邻居,以前都没听说过这个小城,如今五一期间却能吸引如此多人气,实在不应该苛责当地政府的努力。



可以说,当地政府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

为了推动荣昌卤鹅的发展,当地政府迅速规划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建立了大白鹅养殖基地。

除了将鹅肉做成卤味,鹅毛和鹅油也被充分利用。



目前鹅毛正在招揽羽毛球厂商,有望降低羽毛球价格。

就连鹅油也要被开发成美妆产品。

新开的网店已有1000多家,直播带货3天就有300万单,可以说没有一只鹅能活着离开荣昌。



正如网友所说,政府食堂不仅能缓解游客用餐问题,还能让外地游客感受到当地政府的关怀。

还有网友表示,支持荣昌书记,现在大多数人吃饭不在乎价格,更看重卫生和环境。



从效果来看,荣昌政府不仅在线下火了,网上也火了,更多人知道了荣昌这个地方。

同时,荣昌食堂还带动了周边餐饮店和其他商铺的生意,可谓一举多得。



不过有趣的是,胡锡进的质疑反而给荣昌带来了更多的关注。

难怪网友不买胡锡进的账,他可是多次踩在大家的痛点上。



03 胡锡进是谁

胡锡进的成名要追溯到1993年。



当时还在《人民日报》国际部工作的胡锡进主动前往波黑战地担任记者。

他在萨拉热窝深入报道,被新闻界誉为孤胆英雄。

2005年,胡锡进顺利接管《环球时报》,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



早年靠民族主义话题获利的他,凭借“中美必有一战”等话题,将《环球时报》销量推至两百多万份。

在他的带领下,《环球时报》成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中文报纸之一,胡锡进本人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大V。



在胡锡进管理《环球时报》的16年里,他深刻把握了国民的政治倾向。

对于人民群众喜欢看什么内容了如指掌,同时又熟悉体制规则。

2021年,胡锡进宣布退休,转而在互联网上做自媒体博主,多个社交平台上都有他的账号。



前段时间,胡锡进将矛头指向格力董事长董明珠。

董明珠表示格力集团不会雇佣海归派,怀疑海归派中可能有间谍。



她的话原本是为了保护格力的核心科技,防止间谍渗透。

然而胡锡进迅速介入,要求董明珠道歉,并搬出“劳动法”和“国家政策”。



不过胡锡进对“间谍”这个词敏感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在2023年8月1日,我国安全部发布过一篇关于“全社会需要反间谍”的动员文章。

然而胡锡进却反其道而行之,声称对外开放应该把国门开得更大。



胡锡进的想法让网友一头雾水,反间谍怎么会影响对外交流呢?

胡锡进还有一个留学归国的女儿叫胡维佳。



胡维佳高考失利后进入国际关系学院学习,2010年前往美国孔子学院任教。

回国后,她摇身一变成为《环球时报》的驻北美记者。



别人拼尽全力都拿不到的《环球时报》编制,胡维佳海外镀个金就轻松获得。

当别人问胡维佳是否爱国时,她一脸茫然,“我说我爱国是不是有点假。”



养不教父之过,不知道从事了一辈子新闻工作的胡锡进是如何教育女儿的。



结语

胡锡进如今转型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评论家”,他的发言仅代表个人。

然而社交平台上的转发和评论都是他变现的资本。



一些引人注目的评论自然是他吸引流量的手段。

对于任何有热度的事件,胡锡进都不会错过,每次都试图挑动国民情绪。



不过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胡锡进每次都会挨骂。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胡锡进才能意识到,这并不是吸引流量的好方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中华网·新闻】【搜狐娱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