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5月2日,日本财政大臣加藤胜公开表示:日本持有美债,谈判时将所有可能的筹码搬上谈判桌是理所当然的。
日本难道要觉悟了吗?难道他们也认识到了,一味地妥协换不来平等谈话,打铁只有自身硬的道理?
中方此前也致信给了日本,中日又能否一道联手抗美?
日本转变态度
美日关税谈判谈了这么久,即便双方都说“取得很大进步”,可事实上始终也没有达成一致。
日本之所以积极寻求与美国谈判,为的就是让对方撤回今年3月份对汽车零件和钢铁材料加征的25%关税。
日本方面希望特朗普取消这些关税,但美方坚持不能给日本“特殊待遇”。
双方从3月份一直谈到现在,始终没能取得什么进展。眼下石破茂的支持率本就不高,如果一直这么僵持下去,势必会造成日本国内汽车行业以及相关就业群体的不满,影响到日本自民党的执政根基。
可日本以前为什么不在谈判桌上强势些,非得等谈判陷入僵局了才知道悔悟?
这是因为日本目前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手里掌握了大量美债。按理来说坐拥这么多美债,美国应该会对其示好才对。
只不过由于美国和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差距所限,但凡美国铁了心要做空日本,只需要像去年那样让美联储再加一波息,手持大量美债的日本立即就会迎来货币贬值。
反观日本,其实除了加藤胜所说的“美债”这张筹码,他们也并没有多余的牌可以打。
就算抛开美日关系不谈,只看日本的经济体量,前面美国那一拨“关税大棒”砸下来,中国市场倒没太大影响,而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直接涨了3.1%,再次打破纪录。
不仅如此,在谈判桌上美国非但没谅解日本的困境,反而还要求日本开放大豆进口,开放半导体出口,似乎是要把在中国市场这边缺失的,全在日本那儿找补回来。
这种事情别说是放到一个国家头上,就算是菜市场砍价也不带这么砍的。美国开出的这种条件,就好比自己早饭不小心多吃了个茶叶蛋,于是便要求卖菜小贩给自己便宜两块钱找补回来。
也难怪在5月2日的谈判桌上,加藤胜直接搬出了“美债”这块筹码,也实在是被特朗普给逼急了。
日本不再唯唯诺诺,开始主动地寻找谈判筹码,这对于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国际关系来说,的确是一种强硬的体现。
但是前面也说了,美债对日本来说可谓是一柄“双刃剑”。用好了事半功倍,一旦用不好,就可能会迎来更猛烈的反扑。
因此日本眼下最需要做的,就是在国际上找一个愿意和自己站在同一阵营的盟友。这个盟友最好市场体量比较大,可以在被美国制裁时互相消化对方的出口货物,避免被美国“卡脖子”。
就在这时,中方此前的回信派上了用场。
中日互相致信
4月下旬,日本公明党党首齐藤铁夫访华。
本来这只是一次正常的国际到访,但齐藤铁夫这次却带来了石破茂的亲笔信,加之日本此时所处的困境,就让这次平常的到访显得很不平常。
与此同时,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也向日方递交了一封书面信件。
两封信的具体内容没有公开,不过大体内容就是希望达成合作,共同捍卫多边贸易体系,促进在国际经济问题上的对话等等。
日方对眼下的国际经济局势也很清楚,虽然表面上来看,日本并不是受美国关税影响最大的国家,毕竟中国被加征的关税足有145%。
可事实上,由于日本很多巨头企业都将生产线放到国外,一旦出现贸易波动,就很容易首当其冲感受到危机。
包括索尼在内的一部分家电,由于他们的部分重要零件生产线在国外,所以在4月份的那次“关税大棒”中,这部分家电型号都多少产生了5到10美元的价格波动。
如果中日之间能在这次关税危机中暂时达成合作,那么中国庞大的市场就可以成为日本商品的最佳货源地。
反之,中国被美国制裁的芯片行业也能依托于日本的半导体行业,从而摆脱美国的限制,实现一定程度的互利共赢。
再加上中国也持有相当份额的美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可以吸收掉日本被加关税的汽车零件。这种供需层面的优势互补,的确可以在困境中为双方打开局面。
只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货源市场的流通,而是日本到底有没有“撞枪口”的底气。
因为虽然日本财政大臣加藤胜说“摆上谈判桌”,但上了谈判桌之后到底用不用,就是石破茂要考虑的事情了。
或许日本这样做,就是为了给美国增加压力。我们打扑克时也能体会到,引而不发的“王炸”永远比拆开的单牌更有威慑力。
并且日本政坛上亲美派还是主流,只要这些人不去冒险,只想一定程度上为自己牟利,那么石破茂就很难落实与中国的合作。
其实说到底,日本每次的态度都是很反复的,究其原因还是日本的体量太小,手里可以打的牌不多。
不过这次日本能够把美债推上谈判桌,也算是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只希望日后其他国家也能勇于对美国的关税霸权掀桌子,不能让特朗普的关税壁垒每次都能超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