栟茶古镇:时光里的烟火直抵人心
文|清哲木
在江苏如东的黄海之滨,藏着一座被时光浸润的千年古镇——栟茶。它不似周庄的喧嚣,亦非乌镇的精致,却以盐场的沧桑、运河的奔涌、文人的风骨与渔民的烟火,编织出一幅秀美江南的图景。
说实话,此前我对栟茶古镇并不了解,亦不熟悉。虽然这个近在咫尺的地方,因为它不够“有名”所以并没有引起我足够走近它的兴趣。这个5.1期间因为没有离开南通,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我忽然刷到栟茶古镇的视频,被一位地方文旅工作人员的推荐瞬间“圈粉”。
随即,我带着家人和朋友。第一次近距离的走进栟茶,栟茶给我的感受是,既有海风裹挟的咸涩历史,也有青石板缝中渗出的诗意日常,虽然我几乎游历了全国众多的古镇,但栟茶古镇,我想用“小众”二字是最熨帖的注解。恰恰是“小众”让栟茶古镇别有一番风味。
我查询了一下资料,栟茶之名,源于唐初的煎盐场亭。1400年前,先民以两棵栟树、茶树为航标,在潮汐涨落间聚沙成陆,垒灶煮盐,成为“苏东古盐都”的起点。范仲淹曾在此筑捍海堰,护一方盐民安居;明清时,盐船经古运河络绎北上,将栟茶的银白结晶送往扬州、泰州,成就了“运河入海口”的繁华。
盐业的兴盛滋养了文脉。古镇曾走出1位状元、19位进士,南宋兵部尚书徐邦大、清代状元缪彤皆生于此。而最令人唏嘘的,是清乾隆年间的“一柱楼诗案”——徐述夔因诗集被诬“反清”,家族惨遭株连,成为清代四大文字狱之一。这场悲剧让栟茶一度沉寂,却也刻下文人风骨的血色印记,如今的一柱楼烧饼仍以酥香诉说这段历史。
栟茶的肌理,藏在三里长的石板街与蛛网般的巷道里。青砖黛瓦的明清民居群,黑色蝴蝶瓦和如意台阶,勾勒出苏东海洋文化的独特轮廓。中市街如一条时光轴线,串联起大东旅社的民国风情、寿圣寺的梵音缭绕、关帝庙的雕梁画栋。沿街店铺多“前店后宅”,门楣砖雕斑驳,却依稀可辨当年盐商巨贾的辉煌,这里是巷与河凝固时光的建筑密码。
古运河是另一条血脉,盐船虽逝,但藤萝河的水上夜游重现了“渔家灯火”的旧梦。舟行雾森缭绕处,桥洞光绘壁画与数字水帘交织,历史与科技在此悄然对话。
栟茶是“中国海鲜之乡”,乾隆御封的“天下第一鲜”文蛤、非遗竹蛏汤、泥螺鳗鱼,将黄海的丰饶化作舌尖的澎湃。一柱楼烧饼以酥脆传承百年,我觉得古镇的一家茶馆很不错,雅得恰到好处,我喜欢茶,这种清甜中沁着古人的风雅与古镇相得益彰。一条街,将栟茶的鲜与雅,烹饪了一道精神和舌尖的双重盛宴。
栟茶的烟火气外,文脉亦在民间生长。栟茶高级中学的“栟中现象”享誉全国,小镇走出院士、将军与政界精英。简单游走栟茶,给人的感觉栟茶的美,在于它拒绝被标签化。盐场的铁血、文人的孤傲、渔民的豁达,在此交融成独一无二的江海气质。若说江南是诗,栟茶便是诗中那一句未被注释的旁白——静默,却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