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徽州古城阳和门。 新华社记者 杜涓涓摄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地处黄山山脉与新安江交汇处的安徽歙县,五峰拱秀,六水回澜,宛若一方盛满浓墨的古砚。歙县自秦代置县、宋代设徽州府,青砖黛瓦间沉淀着延绵千年的古韵,构筑起“一座没有屋顶的徽派文化艺术馆”。
徽州古城位于县城中心,曾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的首邑,府县同城1400余年,形成“城套城”的独特格局。
穿过古城墙正中的南谯门,徽州府衙赫然入目。歙县文物事务中心副主任周虎介绍,府衙始建于元末明初,2009年被重新修复。如今的府衙保留明弘治年间一轴五门规制,采用廊院式布局,中轴对称、前衙后邸,内有仪门、正堂等建筑。
出府衙东行,阳和门外的许国石坊历经风雨仍岿然挺立。它是全国现存唯一的“八脚牌坊”,由八柱围合而成。石坊上的匾额、斗拱、雀替皆饰以精美雕刻,柱脚的12只狮子神态各异,尽显高超的石雕技艺。
俯瞰歙县城南的渔梁古镇,形似贴江而卧的大鱼。蜿蜒1公里的渔梁老街如鱼脊,向南北延伸的窄巷则似鱼骨。老街中300多处重楼挑檐的商铺老宅,古色古香。任择一条窄巷行至江边,视野便豁然开朗。
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拦河坝——渔梁坝横卧练江之上。这座跨度138米、底宽27米的大坝用坚石垒砌,借“元宝钉”“燕尾榫”将巨石牢牢“锁”住。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浪峰咬石。
渔梁坝是古徽州人治水智慧的体现,也见证了兴盛数百年的徽商传奇。“明清时,江上樯桅林立,船只在此中转东行,仅龙船坞码头就可停靠百余艘船只。”徽州古城讲解员凌玲讲述着这座水运商埠当年的盛景。
如今的歙县,千年文脉仍在一砖一瓦、一椽一木、一路一桥间流淌,续写古韵新章。
(据新华社电 记者刘美子、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