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这两天,有则“宝爸抑郁”的新闻,火了。

《河南商报》报道说,这位父亲,33岁,全职在家带娃。

这段时间,孩子频频感冒,妻子对他多有不满。

而平常呢,就算很累很累,也极少得到家人关怀。

渐渐地,他患上了抑郁症,还向妻子提出了离婚。

新闻一出,引发热议。

评论区里,多是妈妈们的哭诉:

“看看吧,谁带孩子谁疯!”

“你们还说妈妈们抑郁是矫情吗?”

于是乎,做妈妈的,做爸爸的,立马分出两个阵营,纷纷诉说自己的不易。

妈妈们大都抱怨辛苦,不被理解;爸爸们也说养家压力,都是他一个人扛。

眼见越吵越凶,网友@昊昊的话,立马扭转了局面。

他说:

“养娃已经够辛苦了,夫妻之间就不要内耗了!世上没有一个妈妈是不辛苦的,也没有哪个爸爸是轻松的。最好的婚姻状态是一致对外,一起去搞定这个稀烂的世界,而不是,在这个稀烂的世界里互相搞对方心态,只要两个人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相互理解包容,日子终会好起来的。”

是啊,冷静下来想想,的确是这么个理儿。

夫妻不是敌人,没有谁比谁轻松,也不是你对我错,更不必针锋相对。

按心理学家海灵格的说法,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还是最首位、最要紧的呢。

不再彼此消耗,把心往一处使,我们才能为自己和孩子营造幸福。





最让人疲惫的,是家里的“情绪劳动”

在后台,收到过一位女士的来信。

信里,她分享了一段很不愉快的经历。

上周末,她和老公带孩子户外运动一天,回家后都累得不行。

晚上打算早点休息,可就在孩子睡着后,她和老公就发生了争执。

她是一位中医院的护士,平常孩子头疼脑热的,就让孩子喝点中药、推拿针灸。

而老公呢,是标准的理科男,对中医很排斥,就笃信西医。

这天游玩,她发现孩子体力不行,就说了一句“咱孩子要不要喝点草药调理一下?”

谁料,老公一听,立马火了:“中医就那么万能?体力不行就得多练!”

这下,她也火了,噼里啪啦地数落了丈夫,两口子大半夜是大吵特吵。

那一晚,她又累又气,心悸好几次,觉也睡不着。

之后一连几天,都萎靡不振,好像生了场大病。

嗓子疼、心情差、头脑发胀、四肢无力……

原本她以为陪孩子最累,现在才发现,和孩子爸闹别扭更要命。

生活中,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孩子生病了,你焦急万分,却听到伴侣的指责,将问题归咎到你身上;

出现问题,你想尽办法解决,可出一点错,有人就埋怨你没用……

一地鸡毛的日子里,来自家人的指责、挖苦,经常让你倍感委屈。

家庭问题专家李维荣曾说过:

在一个家庭中,最让人感到疲惫的,不是繁重的家务,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说白了,就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痛苦。

这种心里的累和烦,比带孩子更让人难以忍受。

你仔细想想。

让你累死累活的,仅仅是孩子的吃喝拉撒吗?

是不是一家人的内耗,更折磨人。

那种细碎又没完没了的纠缠,才是疲惫的根源。





养娃已经很累了,夫妻之间就别内耗了

作家曾小亮,提出一个概念——低碳家庭

所谓“低碳家庭”,意思是:

这家人很节能,关系上不存在“过度消耗”的情况。

在写《我们是否永远相爱》时,曾小亮接触过很多夫妻。

其中有个叫小梦的女士,给他印象很深。

小梦,27岁,全职妈妈。

按她的话说,能组建低碳家庭,源自她和丈夫“完全不内耗”。

小梦说,刚有孩子的那几年,也因为大事小情经常与丈夫吵架。

一次,他们带孩子回家。

一路上,孩子各种闹,搞得俩人心浮气躁。

结果为了一点小事,就吵了起来。

丈夫一气之下,在路上和别人开斗气车,被交警连扣两分。

而她呢,第二天因为心情烦躁,工作上出了错,被老板痛批。

更倒霉的是小孩,被生气的爸妈一吓,又是发烧,又是感冒的。

无奈之下,小梦和老公只能轮流请假,让日子忙上加忙。

经过这件事,小梦夫妻俩算是“长记性了”。

再也不轻易发火动怒,他们太知道养着孩子再“干架”的后果。

所以,再发生什么矛盾,他们就先换位思考。

慢慢地,理解有了,包容、体谅、关怀就都有了。

其实,咱们普通人,哪家没点磕磕碰碰。

与其你埋怨我、我挖苦你,不如说说软话,各退一步。

而能放低姿态去体谅,根本点还在于-——“我知道你不容易”。

工作啊、生活啊、教育孩子啊,桩桩件件不让人省心。

既然缔结成生活同盟军,夫妻之间就别再内耗了。

心理学家杰克逊,将家庭相处模式分为“消耗型”和“滋养型”

“消耗型”的家庭,家人之间总是指责埋怨,无休止地伤害着彼此。

而“滋养型”的家庭,永远是宽容多于苛责。

诗人梅恩说:要想建立有爱的家庭,必须先有爱家的思想。

“爱家”的思想,就是“爱人”的意识。

而爱人的前提,就是在浅浅岁月中彼此照拂、滋养。

说到底,生活里什么事,都得夫妻俩一起面对。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

好好珍惜这一世的缘分,也是给孩子积攒福报。





好的家庭,是一个孩子最大的福报

《爱的教育》一书中,作者刘双林,有个论断:

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最大的,是家庭的“心理环境”。

除了干净整洁、安全稳定这些外部环境,家庭也是有内在的“心理环境”的。

家庭的“心理环境”,在刘双林看来,就是一个家的人际关系。

而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首推就是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决定家庭气氛,家庭氛围直接关系着孩子的生命质量。

他举了两个例子,都是他做教学研究中接触到的孩子。

学生张瑜,是个特别让人放心,受人喜欢的孩子。成绩虽然并未数一数二,但性格好,人缘好。

而同班的梁君,恰恰相反,情绪很不稳定,一会斗志昂扬,一会灰心丧气。

这俩孩子,住在同一小区,家庭条件、年龄什么的都差不多。

唯一不同的,就是俩孩子的父母。

张瑜父母,感情好,经常是一起出出入入,有说有笑;

而梁君父母,或许是因为生意上的事,就经常吵架。

尤其是梁君的爸爸,性子急,对人比较凶,对儿子格外严厉。

刘双林老师分析说:

“孩子成年前,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认知发展也不完善,会主动适应周围的环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相处模式,久而久之就把父母的样子无意识地带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期线下的教育论坛。

主讲人借用唐代柳宗元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向家长们传达一些教育理念。

《种树郭橐驼传》内容很简单,讲了一个叫郭橐驼的人如何种树。

郭橐驼之所以能种出特别繁盛的树,秘诀就是“顺应本性”,别破坏树苗的成长规律。

而这点教育理念,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深入人心。

这次,主讲人从文章中发现另一个“关键点”。

郭橐驼在说顺应本性之前,讲了四个字“其培欲平”。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得把树苗种在平整宽松的土壤里。

先搞定环境,再谈顺其本性的后话。

都说,养娃如种树。

若想孩子长势喜人,要顺应本性,更要给他舒展本性的好环境。

而良好的成长环境,离不开夫妻之间的友好相处。





看过一个理论。

有家庭问题专家发现:

要想婚姻美满,夫妻要发展出能够处理冲突,并增进感情的能力。

也就是说,若想家庭美满,夫妻,就要成为彼此的生活助手。

如果再孕育了孩子,那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命运就绑在了一起。

周国平说过:

“如果父母相爱,家庭和睦,孩子在爱和快乐的氛围里度过童年,他的人生就有温暖明亮的底色。”

夫妻和睦,孩子才会幸福,孩子幸福,一个家才能蒸蒸日上。

与朋友们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