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消息,4月28日,巴基斯坦国防部长称印度“军事进犯”风险高,巴方已全面备战,局势一触即发。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源于4月22日的恐怖袭击,26名印度游客死亡。印度随即采取强硬手段,23日宣布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切断巴基斯坦部分水源,26日凌晨,曼格拉大坝突然泄洪,每秒4500立方米水量致使下游巴基斯坦旁遮普省3小时水位暴涨7.2米,50多个村庄被淹,120万吨未收割小麦被冲走,粮价大幅上涨。
印度称是“防止溃坝”,但卫星数据显示,泄洪前48小时其偷偷排空水库蓄水,巴方指出洪水峰值超河道承受力三倍,认为印度拿水当武器攻击其农业命脉。面对印度的步步紧逼,巴基斯坦毫不示弱,采取五招应对。
第一招,不断向印巴边境运兵。印度虽整体军力强于巴基斯坦,不过需将40%军力部署在中印边境,派往印巴边境的军力难以形成绝对优势,巴基斯坦便集中力量应对,在边境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存在,与印度形成对峙态势。
莫迪(资料图)
第二招,亮出核威慑。巴基斯坦铁道部长明确表示,巴方拥有130枚核弹头,且都已指向印度,还将这一情况通报给中国、美国及中东穆斯林国家,以此警告印度,若印度胆敢做出过激行为,巴方将采取强硬反制措施,让印度承受严重后果,这一核威慑手段给印度施加了巨大压力。
第三招,呼吁国际调停。针对印度的指控,巴基斯坦第一时间声明与恐怖袭击无关,同意国际机构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独立调查,希望借助国际社会的力量查明真相,还自己清白,避免印度单方面的指责引发局势进一步恶化。
第四招,打击境内恐怖分子。在袭击发生后,巴基斯坦军方迅速行动,截至4月28日,已打死70多名恐怖分子,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赢得国际舆论的支持,让印度的指责失去依据。
第五招,向中国求助。巴基斯坦在经济等方面寻求中国帮助,比如提出增加货币互换额度,预计年底前发行“熊猫债”等,中国作为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对其诉求作出积极回应。
泄洪(资料图)
在这场紧张的对峙中,美国的做法引人关注。其C - 17运输机从卡塔尔乌代德基地起飞,被猜测可能运送导弹零件;以色列军机降落在斋普尔,用途不明。西方媒体一边倒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却对印度放水淹人的行为视而不见,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无疑是在火上浇油,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关键时刻,中方做出表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巴基斯坦进行公正调查的呼吁,希望印巴关系缓和,避免爆发大规模冲突。中国的表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区大国,中国的立场有助于稳定局势,为印巴双方回到谈判桌前创造条件。
内塔尼亚胡和莫迪(资料图)
目前,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已连续多日交火,印度试射“布拉莫斯”超音速导弹,“维克兰特”号航母部署在巴基斯坦外海;巴基斯坦“沙欣 - 3”导弹进入战备,边境部队多次开火。双方都摆出了强硬姿态,但从实际情况看,双方都不愿真正大打出手。印度国内反对党对莫迪政府的边境政策不满,此次事件若处理不当,莫迪政府将面临巨大压力;巴基斯坦综合实力稍弱,且经济承压,也希望局势得到控制。
这场冲突不仅对印巴两国造成影响,也牵动着地区和全球的安全。水资源在此次冲突中成为重要因素,印度河是巴基斯坦的“命脉”,印度将水资源武器化的做法引发国际社会担忧。在水资源日益稀缺的21世纪,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避免其成为冲突的导火索,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同时,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对峙,一旦局势失控,后果不堪设想,国际社会应积极发挥作用,推动双方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维护地区和平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