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回乡,发现如今回乡的青年真的很少,丝毫看不到长假年轻回来的热闹,部分年轻人不愿回,部分在县城置业,而部分则留在他们打工的珠三角,对于这一代农村青年来说,他们正处于迷茫的阶段。
相比起城市年轻人,农二代其实活得更辛苦,因为在父母的希冀中,他们需要背负在农村建房、还要在城市置业的双重压力。
然而如今在农村建房的成本并不低,在县城楼价下降后,在县城置业和农村建房花钱其实都差不多,大约在30万至40万之间,如此完成这双重责任,对不少农村年轻人来说并不容易。
选择在县城买房的,如今都认识到县城买房仅是好看,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因为县城房子缺失流动性,买下的房子就如农村房子一样,钱花了就是花了,难以套现。
如此做还有一重压力则是县城需要供房,打工的城市又要租房居住,巨大的生活压力让他们直不起腰,也就有了一部分青年不愿回乡见江东父老。
另一部分条件好一些的,则在打工的城市置业,同样也免不了在家乡建房的责任,城市的房子价格比县城更要贵得多,很可能这些农二代这一辈子打工的收入都得耗光在这些资产上面了。
促使农二代在县城买房或打工的城市买房的另一大压力则来自于婚嫁,如今农村的女生结婚往往都要求男方在县城或是在打工的城市买房,这对农二代来说更是巨大的压力。
因为结婚后,养育孩子花费那是长期的投入,基本上从婴幼儿吃奶粉开始,到大学毕业,每月都要维持2000元的开支,按如今的打工收入,如果仅是丈夫一人打工,养育一个孩子和买一套房基本已耗光了他们的收入。
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一部分农二代不愿结婚,这部分没有结婚的农二代牵挂更少,他们就如农村的游子,基本上已对农村漠不关心。
已结婚的农二代也不愿多生孩子,多的就两个,部分与城市人一样,就养育一个孩子,这导致农村的小学学生人数骤减,粤西家乡村里的小学20多年前曾有200个小学生,如今却只有几十个,5-6年级的学生都集中到镇中心小学接受教育。
农村的孩子大幅减少,农二代回家的少,导致的就是如今农村基本都是老人,在家乡感觉到萧条,这种萧条更进一步让农村的中年人、农二代不愿回乡,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留在城市生活的那部分农二代,其实日子也不是太好过,供房压力、养育孩子的高昂成本,赡养家乡老人的花费,背负重重困难弯腰前行。
尤其是当下城市打工的40岁焦虑,对农二代来说更是难以承受的焦灼,晚婚晚育的他们,40岁的年纪往往是孩子花钱最多的时候,而收入却很可能在这个年龄之后快速下降。
当然对于在打工城市买房的农二代来说,选择还好一些,毕竟城市的房子再如何还能套现,获得一笔收入撑住孩子读大学的费用支出,而对于在县城买房的那才是最难受的,县城房子套现太难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