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马拉松,沸腾一座城。
5月1日上午7时30分,随着鸣笛声响起,2025聊城半程马拉松暨山东省马拉松联赛(聊城站)在市体育公园北门激情开跑。1.5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在逾21公里的最美赛道上与风竞速,体验水城之美,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喜悦。
自2023年我市举办首届环东昌湖半程马拉松赛以来,这是第三次举办半程马拉松赛,本届赛事已成功申报为中国田径协会A1类赛事认证,并纳入省体育局打造的体育赛事品牌——“好运山东”山东省马拉松城市联赛,进一步提升了赛事含金量和影响力。
如今,这场万人共襄的盛事,正以“城市+体育+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演绎着“以赛兴城”的动人篇章,展现了一座城市的活力、温度与力量,成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新的城市名片。
选手,奋力超越自我
城市的晨光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徐徐和风掠过东昌湖的粼粼波光。
从冲出起跑线,再到跨越终点线,每一步的加速,都充满了热爱和坚持,都在不断突破自我、挑战极限。
来自济南的选手马猛以1小时8分26秒的成绩获得半程马拉松男子组冠军。“聊城举办的三届半程马拉松赛,我都参加了,但以前的成绩不太理想,这次终于拿到冠军!”他说,聊城景色很美、观众热情,赛事组织得好,让他感到身心放松,能够全力参赛。
本届半程马拉松赛受到了广大选手的青睐。参赛人数达1.5万人,其中市外选手6872人。为给路跑爱好者提供多样化选择,本次赛事新增10公里项目,共设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分设男子组和女子组)、10公里和健康跑(5公里)三项。
聊城是一座有着全民体育精神和全民健身传统的城市。市区的街角公园、学校操场、小区广场、河湖旁的跑道上,随处可见锻炼的老人、年轻人和孩子。体育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健身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追求。今年58岁的韩国忠坚持跑步已经5年,并加入“水城战神”跑团,几乎每天早晨都要围着东昌湖跑10公里以上。本次半程马拉松赛,他和十多名跑友组团参赛。“今天发挥正常,成绩整体满意。”说完,韩国忠和跑友们在终点处合影留念,相约来年“再战”。
赛道,展现最美风景
赛道是展示一座城市最美风景的“动态画卷”,也体现出这座城市充满温度的细节。
从起点沿湖南路行至聊阳路路口右转,途经南关街、城墙路,仿佛穿越历史的长廊,可以感受聊城厚重的文化底蕴。经过二十一孔桥、湖滨路、南湖滨路,欣赏东昌湖的秀丽风光,领略水城的独特魅力……赛道全程串联起聊城众多著名景点和地标建筑,让选手在奔跑中感受聊城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
“这是我第一次来聊城,东昌湖边风景特别好,整座城市就像是在公园里。”来自邯郸的参赛选手王梓翔说,他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马拉松比赛,但聊城给他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赛道上,热情的观众、细致入微的赛事保障,则是另一道美丽风景线。“沿途观众的呐喊加油声,给了我全力比赛的底气,让我感觉特别轻松。沿途的补给站也很多,令人感到暖心。”获得半程马拉松赛女子组冠军的陈为芬表示。
为了给参赛选手提供良好保障,我市积极做好竞赛组织、安保交通、医疗救护、后勤补给、环境卫生、志愿服务等各项工作。招募医疗跑者49人,调配10辆救护车,设置若干医疗站,为选手提供全方位医疗保障;招募配速员35人,引导参赛选手保持均匀的速度前进;招募志愿者1300人,并设置了数量充足的补给站,在赛道沿线为选手提供补给服务等。此外,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等媒体所属平台还开展了同步直播,市民可通过手机或电视观看赛事直播。
城市,铸就特色名片
在文体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马拉松赛事早已不局限于体育运动范畴,而是成为推动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和重要引擎。
聊城是现今黄河与大运河唯一实质性交汇的城市。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我市深挖地方特色,创新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新线路、新业态、新形式、新体验。同时通过举办更多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和活动,不断推动文旅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深入挖掘赛事消费潜力,全力打造城市特色金名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比赛期间,我市举办一系列活动,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5月1日当天,参赛选手凭号码牌和身份证,可免费参观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山陕会馆等,全市21家A级景区为选手量身定制优惠政策,开幕式现场还组织了非遗产品展销活动,葫芦雕刻、剪纸、面塑、糖画、传统糕点等30余个非遗项目集中亮相。
35岁的参赛选手康健来自淄博,比赛前一天,他带着妻子和孩子一块来到聊城,住在了古城区的一家民宿。来之前,他们就做好了攻略。“我们很期待聊城之旅,计划利用两到三天的时间,逛一逛古城、光岳楼、山陕会馆和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再到临清尝一尝特色美食。”他表示。
为了让游客在聊城有更好的体验,我市还精心推出了漫游古城之旅、美食之旅、水浒文化体验之旅、阿胶养生之旅、两河文化体验之旅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让“赛事流量”变为“消费增量”,跑出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文/林金彦 图/姬翔 吴建正 田柏林 任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