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做《钝感力》。

渡边先生认为,在现代社会,过于敏感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因为他们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太计较得失。而“钝感力”强的人,就像披了一件“心理盔甲”,能对一些负面情绪、批评或压力“视而不见”,从而活得更轻松、更自在。


这本书一出版,就形成了一个社会风潮,“钝感力”被很多人奉为生活哲学,并被注释为“对某些事情不敏感、不过分在意”的能力,是应对高压社会的一种智慧。

日本社会以高压著称。职场上,员工要面对严格的层级制度、加班文化和团队压力。生活中,日本人又讲究“和为贵”,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护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过于敏感的人很容易被压力击垮。

日本社会就像一台精密机器,每个人都是螺丝钉,太敏感就会被磨坏。


“钝感力”就像一个心理减压阀,让人们学会对不必要的事情“关上耳朵”。譬如,地铁里被陌生人瞪了一眼,敏感的人可能胡思乱想,觉得对方在针对自己;而有“钝感力”的人压根不会在意,下一秒就刷起了手机。这种“选择性迟钝”,让日本人能在高压环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再譬如,朋友聚会时被开玩笑,敏感的人可能觉得受伤,钝感的人却一笑了之。这种“不过分在意”的态度,就是“钝感力”的精髓。

在高压的职场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钝感力”作为一种不敏感的“超能力”,成了许多人的生存秘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钝感力”也是一种选择能力。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轰炸,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评论、转发,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卷入舆论漩涡。就像我们中国人每天刷微信一样,日本人每天刷X、刷脸书、刷LINE,心情像坐过山车,还没上班,心情已经累坏。在这种情况下,“钝感力”成了保护自己的屏障。不去纠结每条评论的语气、不为别人的炫耀而自卑,这种“迟钝”让人们免受信息过载的困扰。


“钝感力”的流行,其实也折射出日本社会的几个深层特质。

首先,是日本人对“内省”与“外和”的平衡。表面上,日本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但内心却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通过“钝感力”过滤掉不必要的干扰。这种内外兼修的哲学,让日本人在高压环境中既能融入群体,又能保持自我。

其次,“钝感力”也与日本的“侘寂”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侘寂强调接受不完美,享受当下的平静。“钝感力”同样鼓励人们接纳生活中的小瑕疵,不因琐事而打破内心的宁静。比如,邻居忘了打招呼、餐厅服务员态度冷淡,这些在“钝感力”强的人看来,都不值得大动干戈。

但“钝感力”也有它的局限。过于“迟钝”,可能让人忽略真正重要的问题,比如职场霸凌、家庭矛盾,甚至社会不公。有日本学者批评,“钝感力”有时会被滥用,变成逃避责任的借口。适度的“迟钝”是一种智慧,过分的“麻木”却可能让人失去敏锐的触角。如何在“钝感”与“敏锐”之间找到平衡,不仅是日本社会,也是身陷信息时代的所有人,需要认真锻炼培养的一种生存能力。

位于富士山下山梨县的葡萄酒庄“鲁米埃尔”是日本最古老的酒庄之一,已经有140年的历史,第五代传人木田茂树社长说,日本葡萄酒的与众不同之处,是酒味不会掩盖料理美味,达到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

“鲁米埃尔”是日本的国宴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