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明陕西
4月15日一大早,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刚开门,就被村民“占领”了。刘永生忙得脚不沾地,手里的听诊器一刻没停。“刘大夫,我就带了50块钱,不敢给我开的药太多了。”王大妈皱着眉,不好意思地小声说。刘永生一边写病历,一边笑着安慰:“婶,您别操心钱,先把病治好才是正事!”
66岁的刘永生,背着药箱在乡间小路已经奔波了49年,他用一辈子践行着医者担当,成了乡亲们健康的坚实依靠。
乡亲们凑齐20块钱帮他治腿 母亲教诲报恩让他选择从医
“那20块钱,是我的救命钱,也是我这辈子从医的引路人。”刘永生回忆起两岁时的那场意外,感慨万千。那时,他意外腿部骨折,家里穷得叮当响,母亲在风雪里跑断了腿,也凑不出治病钱,只能暗自落泪。老支书知道后,发动大伙,你一块、我八角……,好不容易凑齐20块钱,这才让儿时的刘永生顺利治好了腿。
后来,母亲常对他念叨:“娃啊,咱可不能忘恩,以后你得当医生,让没钱的人也能看病。”这话就像一颗种子,在刘永生心里扎了根。高中时,面对文艺班和医疗班的选择,他没有丝毫犹豫,一头扎进医疗班,开启了追逐医学梦的旅程。
“从那时起,我就盼着能快点学成,回报乡亲。”刘永生说道。
“没阴没晴、没黑没明……” 49年间总是随叫随到
1976年,高中一毕业,刘永生就回到家乡,成了一名赤脚医生。这一干,就是49年。
刘永生说:“咱村就这么大,谁家老人有慢性病,谁家孩子该打疫苗,我心里都有本明白账。”
“没阴没晴、没黑没明,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这是乡村医生的真实写照,刘永生也不例外。
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村里一位老人突发疾病。“当时啥也没想,背起药箱就冲进雨里。”刘永生回忆道。乡间小路被雨水冲刷得泥泞不堪,险些摔倒好几次,可一想到老人还在等他,他咬牙前行。
等赶到老人家里浑身已湿透,他顾不上自己马上诊断治疗。经悉心救治,老人病情逐渐稳定。家属感激得热泪盈眶,拉着他的手说不出话,他只是笑了笑:“人没事就好。”说完,又消失在夜雨中。
这些年,刘永生出诊不计其数,周边河南、山西等地的患者都慕名而来。过去交通不便,他常靠双脚翻山越岭,去偏远地区看病,一趟出诊要花费大半天时间,可他从没喊过累。他说:“都是乡里乡亲,能帮一把是一把。”
看病不只是治病,更要暖人心
从医49年,刘永生接诊的患者多得数不清,十里八乡的人都信任他,“找刘大夫看病,效果好还花钱少!”这句话在乡亲们间口口相传。
村里有位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舍不得去大医院,病情总是反反复复。刘永生知道后,主动揽下老人的日常诊疗和健康管理工作。
“您这病得按时吃药,饮食也得注意,我定期来给您看看。”此后,他定期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耐心指导老人用药和饮食。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好。老人逢人就说:“刘大夫是救命恩人,没有他,我早就不行了!”
刘永生不仅医术好,还特别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理疗,他更是得心应手。
他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出一套专门治疗农村常见病的方法,效果显著、价格实惠,深受患者好评。他说:“我就是想让乡亲们少花钱,还能把病治好。”
他还常常自掏腰包为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多年来,为患者减免的费用累计达数十万元。遇到实在还不起钱的患者,他干脆撕掉欠条,他常说:“人健康最重要,钱的事儿别放在心上。”
除了治病,刘永生还定期举办健康讲座,用大白话和生活里的例子,教乡亲们预防感冒、腹泻这些常见病,还有怎么养成好习惯。慢慢地,村民们的健康意识提高了,身体健康指数也越来越好。
乡村医疗要发展,要靠一代接一代
“乡村医疗要发展,光靠我一个人可不行,得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刘永生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在他的鼓励下,儿子回到村里,也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如今,父子并肩成了乡亲们健康的“守护人”。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刘永生的孙子在大学也选择了医学专业,立志将来投身乡村医疗事业。
“看到下一代愿意接过接力棒,我这心里就踏实多了。”刘永生笑着说时,眼里满是欣慰。
在日常工作中,刘永生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他带着他们一起出诊,现场教他们怎么诊断病情、怎么和患者沟通。遇到疑难病症,他就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帮助年轻医生拓宽思路,提升业务能力。
“这些年轻人都是乡村医疗的未来,我得把我知道的都教给他们。”刘永生说。
要跟上时代,让乡村医疗更方便
“时代在变,咱乡村医疗也得跟着变。”刘永生没有满足于现有的医疗水平,一直在积极探索提升乡村医疗服务的新途径。
他主动学习互联网医疗知识,尝试通过线上平台为患者提供远程咨询服务。
“现在科技发达了,咱也得跟上,让乡亲们看病更方便。”对于一些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他会利用微信视频的方式,定期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乡村医疗信息化建设,推动村卫生室实现电子病历管理。他说:“电子病历方便多了,患者的就诊信息一目了然,也方便跟踪病情。”
此外,刘永生还与上级医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积极参与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工作。遇到疑难病症,他会及时联系上级医院的专家,通过远程会诊获取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他还帮忙联系转诊事宜,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甚至把自家的小车变成“救护车”。
从医49年来,只要有人叫出诊,刘永生从不推辞,总是随叫随到,乡亲们都亲切地把他称为村里的“120”。刘永生说,虽已66岁,但自己“年过六十不算老,农村医疗继续搞,胸中只要有志气,背上药箱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