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路15号圣弥厄尔教堂,俗称天主教堂,建于1934年,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宗教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教堂以及教堂广场每日都会吸引着无数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打卡拍照。
在教堂广场的西北角坐落着一座欧式建筑,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历史,这里就是建成于1902年的圣心修道院旧址。该建筑立面两个对称的洋葱型塔楼,使得这栋建筑别具特色。
圣心修道院、天主教堂,还有广场东南边的圣言会会馆,是截然不同风格的建筑,但这三个建筑布局在这个广场,就使得这里有了许多诱人的韵致,也成为了当下青年人拍摄婚纱照的一个重要选景地。
圣心修道院位于浙江路与肥城路交界处,地址是浙江路28号,这是青岛第一座修道院,标志着天主教正式传入青岛。
天主教圣方济教会1886年开始到中国传教,1901年,德籍神甫白明德在不莱梅大街(今肥城路)购地46.2亩,开始修建圣神院。
圣心修道院,又译圣神修女院、圣神院,亦有称爱道院、圣灵女修道院等,正确名称应为玛利亚方济各传教修会青岛圣神修院,隶属于上海会省,该修会属于国际修会,在法国创立,总会设于罗马。该院的任务是协助传教并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如学校、诊疗所、孤儿院等。
1901年,建设中的圣心修道院。
1902年,新建成的圣心修道院。
圣心修道院由德国建筑工程师贝尔纳茨设计,1902年建成。一期建筑为二层,东南角为青岛早期建筑中常见的阶形山花装饰墙,左右是对称的巴洛克风格塔楼,使得这个转角的立面变得丰富多彩。
改造前,没有塔楼与山墙的修道院。
1931年,圣心修道院二层建筑的屋顶拆除,由建筑师毕娄哈负责设计建造,将其增建为三层,原有的巴洛克式风格塔楼也在同期被拆除。现在见到的塔楼是2008年开始改造以后重新加上去的。
2008年重修后的塔楼与山墙
玛利亚方济各传教修会自上海派遣修女赴青岛,1902年1月18日,第一批玛利亚方济各会修女(7名修女)来到青岛。
1905年的圣心修道院,图片中那个带两个塔楼的建筑,远处一片海景。
1902年,一位驻青岛的修女这样介绍她们的住所:“我们看到是很漂亮的一座欧式楼房。所有的设施十分完美:修道院、大小厅堂、餐厅、厨房,还有二层楼那条开有20扇窗户的走廊,既宽敞又明亮。这里毫无缺少空间和光线的感觉。优质的壁炉将温暖送向每个角落。……楼上是我们的住房,而城市在我们的脚下。从这里,可以望到一幅秀丽的海景……”。
1913年,圣心修道院及附属教堂。(小教堂已消失)
现在这条小路,附属教堂已拆除,往日的宁静也已消失了。
修道院具有很多功能,它是天主教圣方济教会一处教堂,是修女院,也是一处欧洲人寄宿学院。教学受德国总督府监督,由修女任教。初期只招收德国女孩,总督府给予补助。1914年以后完全由天主教会出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包括英美等国。自1922年开始招收中国富家女学生。课程设宗教、德语、法语、英语、汉语言文学、算术、地理、历史、自然科学、制图、绘画、家政、女子手工艺、音乐、雕塑、簿记等。用德语授课,注重宗教知识和语言教育以及上层社会女子应有知识技能的培养。
1910年,德占时期的学生与教师
抗战胜利以后,学校虽然继续开办,但学生已经很少,多为美国海军军官的女子。1950年该学校停办。1949年青岛解放后,该建筑长期为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使用,那座小教堂也成为职工开会联欢用的礼堂,后来拆除建了科研大楼。
圣心修道院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好,2008年经过重新修缮,面貌焕然一新。维修后的塔楼和山墙,基本按照当年的式样恢复。2022年,市南区政府对圣心修道院的整体进行了保护修复,2023年修复完成,这里已成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圣心修道院旧址,这座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与圣言会会馆一左一右,在圣弥厄尔大教堂的两侧,像展开的翅膀,将广场环抱,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