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19时15分,市民张先生前往百联中环购物广场路上目睹了危险的一幕:一个大人带着小孩穿越商场前的斑马线时,由于路街沿停放的电动自行车(下简称“电瓶车”)过多溢出到马路上,小孩不小心一头撞在了一辆外卖车辆的保险杠上,引发争吵。最近一个月来,张先生目睹了多次人车发生“摩擦”冲突的情形,“这里停放外卖、居民的电瓶车十分密集,也是非机动车、行人和机动车交会的地带,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
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上海许多中大商圈正面临着非机动车管理的失序。大量非机动车正在占据人行通道甚至机动车的道路空间,停车资源的无序抢夺越发激烈。如何让各方的停车需求有序共存?记者展开多方走访。
一个月发生三起冲突
张先生居住在百联中环购物广场附近。对于这家浦西的老牌商业中心,他怀有一份“爱恨交织”的情感。商场拥有70多家餐饮商家,也是亲子遛娃的胜地,周边居民区密集。由于距离地铁站不近,电瓶车成为了消费者抵达商场的主要途径之一。加上外卖的车辆,商场门口的真光路聚集了越来越多电瓶车。
外卖小哥拎着、扛着多袋货品匆匆小跑的画面十分普遍。“每到周末,真光路上非机动车堆放问题最为突出。人行道上行人只能侧着身体走。电瓶车甚至直接停在了马路上。”就在一个月前,他注意到商场对面真光路西侧的一段上街沿设立“外卖、快递非机动车临时停放点”的指示牌。“本意是引导外卖小哥将车辆停放到这里,但似乎是因为承载量不足,小哥的车停到了行人过斑马线的路口,导致出现新的隐患。”
百联中环购物广场前的真光路西侧,有外卖、快递非机动车临时停放点。(车佳楠/摄)
4月22日午间,记者前往现场蹲点看到,这段临时停放区域长约50米,两端分别是红绿灯等候区和祥和家园小区出入口,在宽度上能容纳一辆电瓶车停放以及两辆车勉强交会通过的空间。靠马路一侧是铁质栏杆,另一侧是长征镇祥和服务中心的可移动花坛。附近有两位保安时不时在巡视和引导,因此整个区域通道还算畅通。
为何会发生张先生所说的冲突?记者注意到,为了抢时间,小哥们停放电瓶车时总是“逼近”临时停放区域入口处,即横道线过街口处。停不下,就干脆停在马路上。一关电源,就争分夺秒地跑开。“绿灯通过时间只有20秒,小哥一着急就容易和逆向而来的行人产生碰擦。”张先生提到。
百联中环购物广场前的真光路西侧路口被非机动车占据。(车佳楠/摄)
附近的保安和交管安保人员告诉记者,没有设立外卖快递停放点之前,整个人行通道被电瓶车占据,连行走都很困难。设立停放区是因为祥和服务中心门口让出了部分人行道空间,但随之而来,行人与电瓶车的交集变高,“摩擦”的概率也增加了。设立一个月来发生3起冲突。为此,他们加派了人手,劝导电瓶车远离临时停放区域入口处停放。
除了停车不守规矩之外,部分外卖小哥认为,乱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地方不够停,即尽管设立了专区,但整个区域的停放总量并没有增加。
挖潜更多空间,难度在哪?
实际上,真光路两侧人行道都被大量非外卖的电瓶车占据,既有商场上班人员的车辆,也有消费者骑来的车辆。靠近商场一侧的真光路上,人行道就已经失去通行条件。一路上七歪八扭的共享单车,横停和侧停混搭的电瓶车,穿梭其中需要“过五关斩六将”。两车相会,腾挪起来费时费劲。还有七八个球形桩被放在人行道出口边缘,试图劝退想上来停车的人。
百联中环购物广场前、真光路东侧的人行通道通行困难。(车佳楠/摄)
有外卖小哥吐槽,周五、周末的停车形势更为严峻,曾经找个车位花了15分钟。一名餐饮店员工告诉记者,虽然商场提供了员工的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但需要绕一大圈进入商场后门,还要收取一定的停放费用,且没有充电的条件,不如就近停在人行道上。
商场有没有可能释放停车的空间?记者转了商场周边一圈看到,商场正门的广场被一块块长期包场游乐休闲设施、活动装置材料占据。北侧和南侧的大门都是进出商场的机动车、行人入口,限制非机动车。西侧大门口还有一处公交车停靠站,已被电瓶车包围,将将留出与站台齐宽的空间。商场东面空间很大,还有立体车库,功能设施侧重给机动车和运输车辆。
张先生认为,商圈对待非机动车停放的管理思路,是以牺牲人行道的通行体验为前提的。比如,与百联中环商场南面一墙之隔有不少商业体育机构,场馆外的停车空间很大,但设有“行人与非机动车此通道禁止通行”的标识。对此,有经营者坦言,一旦把非机动车停放的口子打开,担心无法更改,对后期经营或有影响,管理压力也会增大。同时,现在市场对电瓶车停放采取收费管理的模式的接受度不高,因此,主动改造、打开空间的意愿都不高。
百联中环购物广场前、真光路东侧的人行通道因非机动车无序停放,空间变得狭窄。(车佳楠/摄)
根据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客运车站、轨道交通站点、港口客运站等交通集散地以及医院、学校、商场、集贸市场、步行街、影剧院、体育场馆、展览馆、旅游景点等人员流动较多的场所,应当在规划建设阶段按照标准同步配套规划建设非机动车停放设施;未同步配套规划建设非机动车停放设施的,其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设置非机动车专用停放场地,并落实专人管理或者委托专业服务机构管理。
这意味着商场物业需要承担维护商场周边秩序的职责,但现实是,停车难背后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也没有强制性的管控要求。即便是上海的新商圈,在非机动车停车库、停车动线的规划上仍然有配套欠缺的情况,后期调整时面临更复杂的制约因素,如遇到消防、绿容、交通等设施、用地的影响,平衡、兼顾各方需求必然需要多方协商推动。
浦东某商场周边,外卖小哥将车辆停放在非机动车道上。(车佳楠/摄)
商圈微改造需要多方推进
为应对外卖快递的短时、高峰停靠的需求,部分商圈已采取一些缓解措施,如与属地政府、相关部门配合,加强管理人员的投入。或增加专区停放的划线标识,设置便捷停放的设施(如坡道垫),引导员工错峰停车,以疏散集中停放的压力。与共享单车企业对接,加强清运力度,优化投放点位等。
普陀某商圈,为方便外卖小哥停车,在上街沿增设坡道垫。(车佳楠/摄)
公开信息显示,宝山区万达广场在2023年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非机动车区域优化改造施工。最终在广场周边规划出可容纳3500辆以上非机动车停放的4个规范化非机动车停车点。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非机动车区域占据整个万达广场空地面积一半以上,用较为美观的活动性围挡划出范围。与机动车停车位逻辑类似,这里用英文字母和不同颜色标识了“电动车自行车”停放区块,并在地面标识出推行车辆的出入动线。在停车区域最前排设置了充电口,吸引车辆往前排停放。靠近高迎路路段是以往外卖车辆无序停放的集中点,为此广场就近划分出一块区域用蓝底黄字标识出外卖专用停车区。为提高停车安全,还增设了24小时监控、照明设施。在非机动车车道,还设置了多块“此处禁停,违者拖移”标识,以引导外卖车辆规范停放。
宝山区万达广场设立的规范化非机动车停车点。(车佳楠/摄)
一名停车休息的小哥表示:“万达广场每块停车区之间有独立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的坡道出入口,可以保证顺畅地出入停车区,这很重要。”市民王女士提到:“以前开车来万达,周边道路都是拥堵状态,电瓶车自行车、卸货车堵一路。改造后,确实有缓解。广场门口原本是绿化带,能够下决心让位给停车很难得。”
位于万达广西南侧机动车出口也是一处堵点。这里靠近地铁枢纽、小吃街,共享单车、电瓶车、机动车在此交汇。由于空间不足,没有办法设立规范化的停车位,而是设立软性的机非隔离带,确保外卖车辆停放的出入口通畅,同时不妨碍机动车出入。在此值守的保安不停地劝离,说话已喑哑:“外卖小哥的流动性太大,需要一遍遍跟他们重复规矩。”走访中,仍有难解的冲突,如外卖停放专区大部分仍然是消费者在使用。
记者了解到,宝山区万达广场非机动车停车项目前期,高境镇党支部、派出所多次调研,与运营方、商圈商铺、周边居民区、快递外卖小哥联系。在外卖配送高峰、双休日人流高峰、晚间车流高峰调研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状况,再结合12345工单、信访工单等信息,掌握共性问题,形成需求清单。前不久,普陀区人民建议征集办针对中海环宇城1600辆非机动车停车需求开展专题讨论,收集各方意见建议,近200名市民参与,相关优化工作也正在推进中。
在上海市社会工作研究会副会长闫加伟看来,一些商圈的尝试和做法都值得鼓励,展现了党建引领、科学决策的作用。他强调,对于物业、共享单车企业、政府部门来说,要明确哪些是需要自己履行的法定职责,通过灵活的规划、临时设施以及动态的管理机制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一线实况。一方面,需要深度的需求调研,精准掌握区域空间容量和停车需求。另一方面,搭建议事协商的共识平台十分重要。利用党建理事会、议事会、党建联席会、商圈共治委员会等机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协调各方、共同合作的能力。“商圈非机动车管理本质上属于柔性治理范畴,过度刻板的治理方式可能引发矛盾。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创新宣传方式,使人们逐渐形成规范停放的共识。”
原标题:《设置外卖车辆停放专区后,停车冲突反而变多了?上海商圈非机动车管理失序何解》
栏目主编:毛锦伟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车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