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慌了个张

程高本《红楼梦》第105回讲“锦衣军查抄宁国府”,第107回讲“复世职政老沐天恩”,第119回讲“沐皇恩贾家延世泽”,说什么“大老爷(贾赦)的罪名免了,珍大爷不但免了罪,仍袭了宁国三等世职。荣国世职仍是老爷(贾政)袭了,俟丁忧服满,仍升工部郎中。所抄家产,全行赏还。”还说什么“皇上隆恩,咱们家该兴旺起来了。”

他人



这个结局,与原稿第五回中《红楼梦曲》之《收尾·飞鸟各投林》所唱“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并不相符。这成了风水轮流转,否极泰来,就不是大悲剧了。

这个结局,与原稿第一回中《好了歌注》所伏示的情形也不相符。《好了歌注》中除了一句有些暧昧外,其它的都不相符。这暧昧的一句就是“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似乎这伏示最后的免罪复职、家道中兴,所抄家产、全行赏还。听这句的意思,可以想见一种情形,就是重返荣府,打扫清理,洒水的洒水,扫地的扫地,扯纱的扯纱,糊窗的糊窗,忙得不亦乐乎,真个喜气洋洋,这贾家“该兴旺起来了”。

可惜,这是我们主观臆想的好事。因为“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的不是宁荣二府之人,而是另有他人。在这一句,有“甲戌侧批: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有人解读这一段说,“贾府败落时,贾雨村忘恩负义,落井下石,也许正是他告发了贾府更多隐秘之事,所以得到了又一次升迁,甚至皇帝将贾府宅第财产家奴等一并赐给了他,并由他牵头去贾府抄家,一如当年曹家被抄家,皇帝将曹家财产赐给了隋赫德。”我也赞同这样的猜想。因为《好了歌注》最后交代的很清楚,即“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是“他人”,而不是旧主人。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学习刘心武先生讲的文本细读,或许能寻得一点证据。

绿纱



这个细节就出在这“绿纱”上。

我今天正看《脂砚斋评石头记》第四十回,可巧看到贾母领着刘姥姥游大观园,第一站到了潇湘馆,“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贾母还介绍说:“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又叫‘霞影纱’)”。最后贾母交代说:“明儿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替他糊窗子。”第七十九回,黛玉跟宝玉推敲词句时又说“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槅,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

可见糊窗户的纱是红色的无疑。

在“蛛丝儿结满雕梁”,有“甲戌侧批:潇湘馆、紫芸轩等处。”所以,我猜想“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讲的应该就是潇湘馆,而且专门讲糊窗的也只有这一处。贾母是很有生活情趣和艺术品位的,也是很懂建筑美学和色彩搭配的,所以也借题发挥,展示了一番自己的艺术见解。听书那次,贾母也有一番高论,凤姐儿恭维说是“掰谎记”。

贾母明明白白讲了“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特别交代了“拿银红的替他糊窗子”,凤姐儿答应着,后来也照办了。

做派



这是贾家的风格,是贾母的做派,是抄家前潇湘馆的样子。

可现在却变了,“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用“绿纱”糊窗的自然是另有“他人”了。

一方面,如果是贾家旧人重返荣府的话,不会跟贾母的意见即贾家的传统相悖,对着干,你不喜欢绿的,你叫用红的,我偏用绿的,这一点就说不通。

另一方面,是新住进荣府的人,显然不懂荣府的风水和建筑风格,更没有贾母那样的美学品位,捡着库存(白搁着)的绿纱(贾母说过“再找一找,只怕还有青的”,后来还找来给了刘姥姥青纱一匹),拿来就用,显得很粗俗,是暴发户的一派作风。


综上,我通过“绿纱”这个细节,前后对照分析,大胆猜想,认为贾家抄家后不可能“所抄家产、全行赏还”,而是“鸠占鹊巢”,换了新主人。从一个懂艺术的手里,转到一个不懂艺术的手里。

这种反差太大,刺激也很大。所以,悲剧的意味才更加浓郁,叫人看了慨叹不已。


文字丨慌了个张

图片丨网络


红楼梦研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