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看见光明(ID:kjianguang)
自2017年1月唐纳德·J·特朗普走上华盛顿的红毯以来,“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成为了一句响彻云霄的口号。
在他的两届执政中,不论是政治离职潮、国会山骚乱,还是疫情风暴,他都以强人政治和“交易万能论”制造了无数“过山车”般的舆论热点。
然而,在风光与喧嚣的背后,却是一连串难以收尾的烂尾项目与政策。
从“钢铁长城”美墨边境墙,到“贸易大棒”关税战,从一度嚣张的“第三任梦”,到对国际热点的“速战速决”承诺,无一不是高调开局、却在半途夭折。
当拜登在2021年1月如期接棒,特朗普离开了白宫,但他并不甘心“历史落幕”。
2024年,他卷土重来,再度赢得选票,开启了第二任期。
然而,昔日那些轰轰烈烈的计划,并未在短暂的百日之内圆满收官。
尤其是在2025年春天,特朗普政府发起的新一轮全球关税战,不仅未能如他所愿“撼动中国”,反而在国际和国内引发空前反噬,最终以“承认错误”而草草收场。
本文将围绕特朗普的四大“烂尾现象”还原,力图回答:为什么特朗普的“强势外交”与“交易万能论”最终沦为笑谈?他的烂摊子又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制度和国际困境?
第一任期的烂尾工程:边境墙与政治遗产的震荡
1. 边境墙:半截工程与象征裂痕
特朗普将美墨边境墙视为其旗舰工程,誓言用“钢铁长城”阻断非法移民潮,并以此彰显“国家安全优先”。
2019年,他更以国家紧急状态名义,绕开国会拨款程序,挪用数百亿美元军费,加速施工。
然而,到他第一任期结束时,仅有约700公里墙体得到新修或替换,多数地段只是对现有隔离设施的改造与加固;更有违规侵占州政府公园的争议工地被法院裁定停工。
2021年1月拜登上台后,立即叫停所有新建项目,并将剩余拨款退回,令边境墙最终成为一条条半截的断墙,象征着特朗普主政下政治分裂的缩影。
2. 医改、基建与税改:宏图难展与司法阻击
除边境墙外,特朗普在医保改革、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税率下调等多项“招牌政策”上同样举步维艰。
虽然2017年底通过了大规模税改法案,但因削减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引发日后贫富差距扩大的争议。
其提倡的“全民医保替代方案”则在国会遭遇民主党与部分共和党“背叛”。
更有多起行政命令被联邦法院判定“超越行政权限”,被迫收回或修正。
种种迹象表明,仅靠总统令和总统个人魅力,难以撼动美国复杂的法律框架与三权制衡体系。
3. 政治遗产的崩塌与持续影响
第一任期末尾,特朗普在动员支持者冲击国会大厦事件中彻底失控。
本届政府的多项政策未能形成长期效应,反而在社会撕裂、机构信任度下滑等方面留下深远影响。
由此,“烂尾总统”的形象在卸任之时便已初步成型。
烂尾之一:2025年关税大战的高调开局与仓促收场
1. 4月2日的“贸易地震”——报复性关税炸响全球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包括欧盟、日本、印度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中国在内的贸易伙伴征收“基准关税”与“对等关税”。
其中对中国产品的综合税率最高达245%。
这一激进措施被特朗普描绘为“重塑国际贸易格局”的有力一击。
他在玫瑰园的演讲中强调:“美国将不再做受气包,我们要让那些长期伤害美国工人和农民的国家支付代价!”
高调之余,全球金融市场瞬间哗然,国际货币急速波动,风险资产避险情绪高涨。
2. 多边反制:从盟友到新兴市场的集体回击
美国的盟友并未与特朗普一同“厮杀”。
欧盟委员会迅速公布了对美钢铝、农产品及科技设备的反制关税清单;日本、韩国也紧急出台针对美国产汽车与机床的报复措施。
印度宣布调整对美高端电子和精密机械产品的进口政策,以保护本土新兴制造产业。
与此同时,中国开启“泰山压顶”式的反制——连续四轮上调对美加征税率至125%,并在关键矿产、稀土出口环节实施出口配额管理。
中国的这一组合拳,不仅打乱了美国产业链,也让欧洲及亚洲企业纷纷寻求替代供应商。
3. 内部裂痕:工农联名抗议与民怨沸腾
在国际市场遭受打击的同时,美国国内更掀起怒浪。
中西部的农场主集体向白宫递交请愿,指责关税导致农产品滞销,东北部制造业工会宣称,高企的零部件进口成本迫使多家企业裁员。
美国消费者支出人均下降,零售商沃尔玛、塔吉特等相继发声明,坦承因供应链中断被迫提价。
民调数据显示,47%的受访者认为关税政策“伤害了美国自身利益”,51%担心短期将导致经济衰退。
共和党内部也出现分歧,多名议员开始公开质疑“关税大棒是否打准了靶”。
4. 仓促翻盘:延期90天与对华“打不下去”的公开承认
面对国际反制与国内抗议,特朗普政府仅在三日后宣布,将对除中国以外国家的关税实施延期90天,但坚称对华关税“照旧进行”。
这一“拖字诀”被舆论解读为“破罐子破摔”。
最终,在5月初的一次电视专访中,特朗普罕见地承认:“当前结果说明,我们没能做成生意,不是中国的错,是我们自己搞砸了。”
这意味着,他最为倚重的贸易武器,竟以“无战果”而告终,关税战在尴尬中彻底烂尾。
烂尾之二:第三任总统梦的泡影
1. 修宪幻想:三连任的天方夜谭
2024年总统大选失利后,特朗普曾公开表示有意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连任两届的限制。
他的团队甚至启动“第22修正案重审委员会”,并推出“Trump 2028”系列竞选纪录片与周边产品,以强化“执政永续”的品牌。
2. 第二任的疲态:百日“魔咒”与支持率滑坡
然而,第二任期短短百日,特朗普便深陷内政外交双重困境:
立法受阻:国会中的温和派共和党人联合民主党封杀其多项提案;
司法审查:总统令频陷“超越行政权限”争议;
民调低迷:支持率从当选之初的48%下滑至38%,创80年同期新低。
3. 无奈放弃:公开承认“先两届,再考虑未来”
面对层层困境,5月上旬,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办公室简短声明:“第三任计划暂时搁置,我会专注于这届,再说以后。”
这一年内无疾而终的“三连任”联想,化作支持者的惋叹,也成为其政治生涯中的又一“烂尾印记”。
烂尾之三:俄乌调停的“24小时承诺”与弃权拱火
1. 豪言“一夜和平”:竞选承诺的高调与不切实际
在2024年竞选收官之际,特朗普曾信誓旦旦表示:“当选24小时内,我就能结束俄乌冲突。我与泽连斯基和普京都有直接渠道。”
此番言论被视为惊世骇俗,也引起各方质疑——一个自诩“交易大师”的人,能否调停多重地缘政治博弈?
2. 100天斡旋:多方僵持与调停受挫
上任后,特朗普安排多位特使往返华沙、基辅和莫斯科,但泽连斯基坚持“完整主权优先”,普京则对“克里米亚回归”一概否决。
100天后,战火并未停歇,欧洲难民潮扩大,平民伤亡数字持续攀升。美国的调停角色被边缘化,替而代之的是欧盟和联合国的多边框架。
3. 标志性“放手”:不再调停、拱火继续
最终,特朗普在5月中旬对外宣布:“美国不再担任俄乌调停人,让他们自己谈。同时,我们将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支持。”
与乌克兰政府签署《美乌重建投资协议》,放宽对乌矿产资源开采及出口的限制。
这一转变被国际舆论斥为“撂挑子外交”,认为特朗普调停失败后,却“借乱从中渔利”,其“拱火策略”更凸显其缺乏真正的和平意志。
特朗普的“烂尾传奇”不仅是个人政治命运的挫败,更是美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面临的制度与价值困境的集中体现。
由于美国的烂摊子太多,麻烦与问题也很多,特朗普必然无法带美国再次伟大,很多事情不得不烂尾,这是历史必然结果!
特朗普可能是美国的最成功的烂尾总统,中国早就看穿了!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