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蹲在田边抽了三袋烟,盯着泛白的土坷垃直叹气。自打开春起,盐城的天就像漏了底的水壶,总不见正经下雨。
老辈人说"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可眼瞅着田里该播的没播,该灌的没灌,大伙心里都发慌。5月5日凌晨三点,盐都、东台等地的气象局动起来了。作业车停在七星农场、大中农场这些空旷地,火箭弹朝着云层就上去了。
好多人听见"轰"的一声响,爬起来看天,就见乌云慢慢聚起来,雨点跟着就落下来了。到早上八点,全市好多地方都下了小到中雨,大丰城区下得最欢,27.
3毫米的雨量。
东台唐洋镇鼓劲村那会子雨最急,一小时就下了18.3毫米,田里的裂缝总算润了润。可,今年盐城平均降水量才67.
3毫米,比常年少了快六成,旱得太反常了。其实这不是头一回人工增雨,4月里响水、射阳等地就试过。
但这次赶在立夏,正是小麦扬花灌浆的时候,田里正渴着呢。不过也有人犯嘀咕:人工增雨靠得住不?这雨要是下不透,往后咋办?
气象部门说,眼下小麦正是需水高峰期,这场雨解了燃眉之急,可抗旱还得接着来。
水稻育秧也开始了,育秧盘的水肥得盯紧,河塘水库更得赶紧蓄水。还有那人工增雨的火箭弹,虽说没炸药,但要是见着残骸,千万别自己碰,赶紧联系气象局。这两天风也不小,东南风转偏北风,阵风能到七级,出门得留意。
有人觉得人工增雨就是"向天借水",可借来了还得会用,不然旱情还是难彻底缓解。就像张大爷,雨下完了就扛着锄头去田里,说趁墒情好赶紧把玉米种下去,靠天靠地,最终还得靠自己。但话说回来,今年这旱情持续这么久,光靠几次人工增雨怕是不够。
农田水利设施够不够完善?抗旱水源能不能调度好?
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咱农民得抓紧眼下的墒情抢种,政府部门也得长远谋划,把抗旱的根基打得更牢。这场立夏的及时雨,算是给大伙松了口气,可后面的日子还得绷紧抗旱这根弦。
就像老话说的"有雨莫忘无雨时",咱得把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才能应对老天爷的考验。至于这人工增雨的技术,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咱抗灾,还得看后续的效果,大伙心里都盼着能有更多的好法子,让咱种地不再这么提心吊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