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部竞争压力过大,不少车企纷纷选择出海;但出海的多了,竞争也不减反增。
今年1月初,哪吒汽车在新加坡车展首度亮相,推出了哪吒X和哪吒Aya两款车型。
至此,国产新能源汽车哪吒首次进军东南亚。但到了4月初,哪吒汽车在新加坡的唯一展销厅已经人去楼空。
公开数据显示,哪吒汽车去年11月及今年1月在新加坡各注册了两辆电动车,公司曾宣称新加坡车展首日就收获52辆订单,但不到三个月后,哪吒便悄然撤离。
国产车企出海潮,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单单是新加坡,这个人口不到600万的城市,近年来已经有30个品牌涌入。这其中就涵盖中美欧日韩等车企,市场竞争之激烈堪称白热化。
去年,国内电动车巨头比亚迪在新加坡一共注册6191辆电动车,击败丰田与宝马等传统汽车巨头,首次跃居新加坡销量冠军,更成为首个登顶的国产电动车品牌。
但关于东南亚的战争,也才刚刚开始。
以哪吒为例,哪吒汽车成立于2014年,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曾借2019年动画大片《哪吒之魔童降世》迅速打响品牌。
到了2022年,公司创下逾15万辆年销量,位列当年度造车新势力之首。但短短三年时间,哪吒汽车风光不再,去年销量更是骤降至6万辆,远未达到年销20万辆的目标。
当国内业务举步维艰的时候,哪吒汽车视出海为机会。自2022年起,哪吒就先后进军泰国、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试图在东南亚开辟新战场。
去年,哪吒汽车在海外销量累计近3万辆,其中泰国就售出7900多辆。
看似亮眼的成绩背后,哪吒汽车竞争丝毫未减。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扎堆东南亚,内卷到外卷趋势也越演越烈,市场从拼技术、比续航到赤裸裸打价格战,国内的竞争方式,也进一步蔓延到了海外。
甚至还要更激烈。
这一点从国内竞争惨烈程度就可以窥见一二。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每0.5%市场份额价值20亿研发投入”的超竞争阶段。
2023年国内在售新能源车型达487款,平均每款车生命周期缩短至2.3年,这个数字在燃油车时代是5.8年。价格战白热化程度令人窒息:10-20万元主力区间内,厂商平均单车毛利从2021年的12%暴跌至2023年的3.8%,部分新势力品牌甚至陷入“卖一辆亏两万”的死亡循环。
当正常的市场竞争演变为“卷”的时候,所有车企都会被裹挟其中,难以自拔。
国内卷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企业渴望短期盈利的主战场,而东南亚就成了一个最好的选择,这里没有关税,更没有来自欧美的打压。
2023年东南亚电动车销量达34.2万辆,同比增长288%,但渗透率仍不足5%。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三国政府相继出台购置税全免、充电桩建设补贴等政策,印尼更是计划2025年实现本土生产电动车占比40%。这种政策窗口期与市场空白期的叠加,创造了价值千亿的增量空间。
但当车企纷纷出海的时候,它们也把竞争带到了海外。
曼谷素万那普机场的巨幅广告牌揭示着战局焦灼:左边是上汽MG的“每公里电费0.3泰铢”,右边是比亚迪的“首付8888泰铢开回家”,中间则是现代IONIQ 5的“八年电池质保”。
价格战、技术战、服务战的复合博弈,使得东南亚市场单位获客成本在两年内飙升170%。长城汽车东盟区总裁张佳明坦言:“这里的竞争维度比国内更复杂,需要同时应对日韩系品牌、欧美新势力和本土财团的立体围剿。”
这个时候,国内车企的本地化能力成为了胜负手。奇瑞汽车与马来西亚陈昌集团合资建立的KD(散件组装)工厂,将物流成本降低40%;蔚来汽车在印尼与Gojek合作开发换电版网约车,开创“车电分离+共享出行”的新模式。
这些深度嵌入本地生态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构建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当国产车企在东南亚开辟市场的时候,供应链的逆向输出也正在发生。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建设的全球最大电池工厂,其智能生产系统却源于与印尼青山工业园的合作经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生产线在泰国复制时,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2%。这种“中国研发-东盟验证-全球输出”的迭代路径,正在创造新的产业升级范式。
国产车的品牌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升级迭代。
红旗E-HS9在迪拜成为王室用车,极氪001被挪威媒体评为“最具科技感的东方豪华车”,这些案例显示中国新能源车正在突破价格带天花板。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市场的平均售价达到国内市场的1.8倍,这种溢价能力也折射出品牌势能的质变。
站在马六甲海峡的货运码头上,成批的国产电动车正在等待发往中东和欧洲。
这场从内卷到外卷的进化之旅,不仅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突围之路,更是全球经济秩序重构的微观写照。正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所说:“中国新能源车在东南亚的崛起,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一场关于产业主导权的范式变革。”
当国产汽车“外卷”的锋芒刺破旧秩序的铁幕,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图谱正在被重新绘制。
而眼下,正是我们见证历史的时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