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久居兰州的人来说,这座城市最稀缺的资源或许并非不断涌现的新楼盘,而是一种更贴近自然、更关乎生活品质的东西——触手可及的城市公园。地处中国西北,常年相对干旱的气候,让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绿色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刻在骨子里的渴望。因此,“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不仅仅是一个诗意的口号,更是许多兰州市民对理想城市生活的一种具体向往和实在期盼。然而,尽管兰州在城市绿地和公园建设方面从未停止脚步,但审视其过程与结果,却常常让人感到几分“差强人意”,甚至不乏失望与遗憾。


早期规划的西固城市运动公园效果图

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一些曾经被寄予厚望、规划宏伟的城市公园项目,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其规模在后续的规划调整中不断缩水,有的甚至最终彻底“夭折”,从蓝图变为泡影。进入2024-2025年这个周期,随着兰州西固、城关雁滩等区域部分单元详细规划的公示,这种现象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在这些规划中,除了土地用途的变更和未来的出让计划成为焦点外,原定公园绿地的调整乃至消失,同样刺痛着关心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市民神经。西固区的城市运动公园和雁滩片区的雕塑公园(雁兴园)就是两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

回溯到2020年底,兰州市自然资源局曾对西固区城市运动公园项目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进行过社会公示。根据当时的规划,这个占地达到123亩的公园,被定位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开放空间,原计划在2023年就能建成投入使用。效果图描绘的景象令人向往。然而,到了2021年,项目因建设资金和后期运营成本等因素而被“暂时搁置”。这一“暂时”最终变成了永久。今年4月公示的西固XG-29单元层面详细规划中,原定用于建设城市运动公园的大片土地,其用途赫然被调整为了二类居住用地。这意味着,西固居民曾经期盼的那个家门口的大型运动公园,在纸面上正式宣告了它的终结。


早期规划的雁滩雕塑公园效果图

无独有偶,位于城关区雁滩的雕塑公园(后定名雁兴园),其命运也同样充满了波折。早在2017年,这个规划中的公园就开始进入公众视野,选址南临天庆花园、北靠天庆格林小镇,地理位置优越,被认为将极大提升雁滩片区的公共空间品质。然而,随后的几年里,该项目经历了多次规划调整。到了去年,市自然资源局发布了《兰州市中心城区CG-42-1用地实施层面详细规划》草案公示,熟悉情况的人们发现,这部分用地正是原规划雁滩雕塑公园的一部分。而今年4月,这块约115亩的土地被公开挂牌出让,用于商业和住宅开发,目前已进入公告期,即将确定归属。这几乎可以确定,即使未来雁滩雕塑公园(雁兴园)还能建成,其规模也必然会较最初的设想大幅“打折”。

事实上,兰州规划公园“缩水”或“流产”的情况,并非近几年才出现的孤例,而是有着更早的“前科”。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或许要数九州片区的儿童公园。早在2010年,伴随着大型住宅项目恒大绿洲的落地,一个配套的儿童公园项目也被签约引进,承诺建设周期为3年。然而,此后的十年间,这个儿童公园的建设几乎毫无动静。直到2020年8月前后,一个规模严重缩水的部分才终于对外开放。但开放后的公园,内部设施极为简单,远未达到早期规划中提及的拥有大型游乐设施的标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稍大点的小区游园。这种“高开低走”的操作,引来了网友们毫不客气的吐槽,甚至有人评论其“还不如一些住宅小区的内部公园设施完备”。这背后,不仅反映了项目建设的严重滞后和缩水,也难免让人质疑,这是否只是为了应对舆论压力而匆忙推出的“面子工程”。


兰州市国家安全主题公园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兰州在公园建设和提升方面并非只有令人失望的消息。近年来,确实也有一批公园得到了改善升级,或者正在加入提升改造的行列。例如,雁滩公园在前几年经历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造,而近期,它又增添了新的内涵——兰州市国家安全主题公园于今年4月在园内建成开放。这个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的公园,通过雕塑、广场、廊道、景观小品等多种形式,将相对抽象的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市民日常的游憩环境,尝试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这种创新形式本身值得肯定,也为老公园注入了新的功能和吸引力。

在城市的另一端,徐家山国家森林公园也经历了一场“闭关修炼”。自2024年11月进入防火期和养护期闭园管理后,公园内部进行了全面的环境清理和整治。今年4月重新开园时,以一个更整洁、更清新的面貌迎接市民。更重要的是,徐家山国家森林公园已被列为2025年公园改造的重点项目,未来将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和服务功能提升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休闲空间。这次改造,不仅是对公园硬件设施的更新,更是对游客体验的一次全面提升。

与徐家山公园改造几乎同步推进的,还有位于黄河风情线上的绿色公园。其内部实施的“黄河文化展示项目”于2023年立项,历时一年多建设,在2024年8月底完工并向市民开放。该项目以甘肃代表性的“彩陶文化”为主题,通过改造广场铺装、新增绿化和文化景观小品等方式,为这座老牌公园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除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园外,还有一些公园也正迎来或即将迎来改造升级。例如,五一山上的五一劳动文化公园,其改造建设项目的施工资格预审公告已于2024年发布,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10亩,改造内容包括省工运史展览馆修缮、职工活动中心改造、道路停车场更新、劳模精神长廊建设以及景观提升等。今年2月,项目主要标段的施工候选人也已公示,标志着这个惠民工程即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可以预见,待改造完成后,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公园将焕发新的活力。同样,历史悠久的小西湖公园,其改造方案也已酝酿多年,计划在保留原有生态基底的基础上,打造集入口广场、湖景观赏、生态园林、文艺休闲、配套服务、风景游园、活力运动等七大功能区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甚至规划了城市图书馆、养生馆、记忆馆等新的文化设施和地下停车场。

在对现有公园进行“缝缝补补”和“升级换代”的同时,兰州在“见缝插绿”方面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近年来,“口袋公园”的概念日益流行,兰州也计划在今年新建改建各类口袋公园15座以上,并对现有20处口袋公园进行植物更新。同时,提出要提升五泉山、小西湖、金城、植物园等公园的绿地质量,将植物园和兰山公园作为“无界公园”试点,将天水路、西津路等主要街道打造成“城市画廊”,提升滨河路重点路段的绿地景观,优化南北两山面山区域的绿化效果等等。这些举措,无疑有助于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局部微环境。

更具雄心的,是针对兰州城市特色——南北两山的整体提升计划。最新出台的《南北两山建设十大城市森林公园实施方案》,提出了一个“一年启动,二年提升,四年建成,长效巩固”的总体目标,计划到2028年,全面完成徐家山和石佛沟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提升改造,同时提升兰山、五一山等四个省级森林公园的建设水平,并新建仁寿山、九州台等四个达到省级标准的森林公园。今年内就要完成其中八个森林公园的规划编制工作。这个宏大的计划如果能够顺利实施,无疑将极大地拓展兰州市民的绿色休闲空间,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从卫星图上看,随着这些或大或小的绿色斑块不断被规划、被建设、被提升,兰州的城市底色确实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然而,在为这些进步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经规划、本应存在、却最终消失或缩水的大型公园。西固城市运动公园的“夭折”,雁滩雕塑公园的“瘦身”,九州儿童公园的“名不副实”,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城市的公园绿地建设,不应仅仅满足于“有没有”,更要关注“好不好”、“够不够”。口袋公园虽好,但它无法替代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在提供开敞空间、承载多样化活动、构建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个真正宜居的城市,需要有点缀其间的“小而美”,更需要有能让人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大而全”。

当规划中的公园用地轻易地被调整为居住或商业用地时,这背后反映的,或许不仅仅是资金问题,更可能是城市发展理念中,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公共利益之间的权衡与博弈。兰州最缺的,可能确实不是鳞次栉比的楼盘,而是那些能够真正承载市民对绿色生活向往、提升城市整体魅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品质、大尺度的城市公园。当那些绿色拼图最终连成一片时,我们希望看到的,不仅是地图上的绿块增加,更是实实在在的、不会随意缩水、能够兑现承诺的绿色公共空间。

一点思考

那么,您认为在兰州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平衡经济发展需求与保障公共绿地空间之间的关系?

对于那些已经“缩水”或“夭折”的公园项目,是否还有弥补或替代的可能性?

除了政府主导的建设,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公园的建设与维护中来?

法律支持


声明:本公众平台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内容,转载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公众平台所刊载的内容、产品、服务均由品牌方提供。涉及版权、产品服务和质量等所有信息和一切法律责任由内容提供方负责,与本平台无关。文中全部内容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