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玖玖
编辑 |Mia
“拼了拼了!就抢这首!”近期,网络神曲《跳楼机》成了综艺舞台的“香饽饽”。
张靓颖与王以太的“吵架版”改编将这首歌推上热搜;叶童、彭小苒等艺人更是为争夺演唱权上演“修罗场”。
网络神曲与综艺的结合,向来是一场充满矛盾的博弈。一边是节目组对流量密码的狂热追逐,另一边是观众对“镀金式改编”的冷眼旁观。当张靓颖用高难度技巧演绎《跳楼机》,部分网友却调侃其像“米其林大厨做辣条”。
这种割裂感背后,实则是两种生态的碰撞。短视频依赖碎片化、高重复的“洗脑套路”,而综艺舞台需要完整的情感叙事与艺术表达。强行将两者嫁接,往往导致“水土不服”。
网络神曲是综艺舞台艺术性的绝缘体吗?神曲与综艺的结合,能否不仅止步于流量收割呢?
“五星大厨做辣条”:《跳楼机》综艺化改编陷“审美升级”伪命题?
近期,歌曲《跳楼机》以破圈之势横扫多档头部综艺,再度引发了大众的讨论——被贴上“土味”标签的网络神曲,能通过主流综艺完成审美升级的华丽转身吗?
在《天赐的声音6》首期节目中,张靓颖与王以太的“吵架版”《跳楼机》以更具戏剧性的表达,让这首歌跳脱出短视频的碎片化语境,拥有了更完整的音乐叙事。《乘风2025》三公选歌时,该歌曲更是引发了“修罗场”。祝绪丹摇着王珞丹的胳膊说:“我喜欢我喜欢,你给我抢到这个。”宋妍霏也表示:“这首歌很火,非常火。”而叶童更是毫不犹豫地直接将《跳楼机》写在了抢歌板上,一旁的彭小苒也坚定地表示:“就抢这首,拼了拼了。”
《天赐的声音6》中,谈及选曲动机时,张靓颖提出是看短剧时的灵光一现,“很多背景音乐用的都是这首歌的前奏”,意识到《跳楼机》已被市场高频记忆。王以太则进一步补充道:“确实现在非常火爆”。二人的选曲创意呈现同样紧扣短视频逻辑:并排着一步一级地跳上楼梯合唱,跳到最后气喘吁吁。这种“费力的抽象”极具话题度,被调侃为“装修现场”和“人形打桩机”。
无论是演唱者还是点评嘉宾,都一致强调了这首作品的复杂性。节目组将讨论焦点从“音乐性”转向“演唱难度”,试图用技术层面的挑战性,为这首本属于短视频平台的网络神曲赋予主流音综的“准入资格”。
彩排花絮里,王以太对着那句“正好说中你的心”反复较劲,却始终难以找准音调。他表示这首歌在现场演绎上存在相当的难度,甚至让他“心里有一点没有底”。张靓颖则强调歌曲“气口紧凑”“速度快得像赶高铁”,甚至调侃“得先干一碗米饭才唱得动”。乐评人紧随其后给出高度评价,认为“如果单说演唱方面的话,它绝对是S级难度”。
表演结束后,坐在台下的王源感叹:“真的好难唱这首歌。”他还在现场清唱了这首歌,并透露:“实话实说,作为私心,我自己也曾经把这首歌作为第一期我要唱的备选。但为什么没选呢?也是因为难度真的很大。”
刘宇宁表达了类似的感受:“其实我真的也想过第一期要唱这个”。他也提出,歌曲的词句特别紧密,演唱难度极大。在节目现场,甚至还出现了众多艺人争相演唱《跳楼机》的名场面。刘宇宁、黄子弘凡、王赫野三位艺人合作清唱了这首歌,现场气氛热烈,艺人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强调演唱难度,渲染艺人热情,本质是综艺工业对《跳楼机》这一网络流量神曲的精致包装。尽管这首歌在短视频平台以洗脑旋律走红,但其简单重复的编曲和口水化的歌词,仍被主流乐评圈视为“快餐音乐”。艺人们高涨的翻唱热情,试图用专业舞台的“镀金”来合理化该首歌登上主流音综平台的现象。
主流综艺如《天赐的声音6》选择《跳楼机》等网红神曲,本质是流量博弈下的必然选择。乐评人丁太升在其发布的视频中指出,缺乏前期宣发和戏剧冲突的《天赐的声音6》,正是依靠王源的明星效应与张靓颖、王以太翻唱的《跳楼机》才撬动话题——这首在短视频平台爆红的歌曲,天然携带年轻受众的注意力基因。
《天赐的声音6》同期还翻唱了《大山》《转身即心痛》等短视频热歌,《乘风2025》则选用旋律抓耳的《免我蹉跎苦》。《下一个天亮》《遇见》等经典歌曲因长期占据短视频BGM榜单,也被综艺重新“回收利用”。这种选曲逻辑看似是双赢:平台收割即时流量,歌曲通过综艺舞台完成二次传播。
不过,与节目和艺人的高涨热情相比,观众的反应似乎并不那么热烈。以张靓颖的改编为例,尽管她对于《跳楼机》的演唱中倾注了心血,但有人却形容这只是“把大专歌曲唱成了本科感觉”。更有趣的是,还有观众调侃说这像是“五星级大厨做淀粉肠”“米其林大厨做辣条”,意思是用很高的水准去演绎一首相对简单的歌,反而显得有些不搭。
网络神曲,真就上不得台面吗?
跨屏水土不服,网络热歌为何在综艺舞台“社死”?
网络神曲是依托特定社群逻辑生长的内容,但在登上主流音综舞台时,却常因“水土不服”引发争议。
赵露思与凤凰传奇合唱的《全是爱》,因组合风格的反差被调侃为“吉祥三宝”;孙怡、乔欣、张天爱三位女星组成“失联复仇者联盟”,齐唱《劈你的雷正在路上》,其舞蹈设计充满了“甩掉渣男”的戏剧感;金晨、李斯丹妮等姐姐团翻跳的《Queencard》,以及Amber、程潇的《爱如火》,都高度还原了网络热点。娜扎则复刻了短视频舞蹈里的经典动作,嘴里唱着“恐龙抗狼”“我没K”等热梗,而张信哲演唱《悬溺》时出现的跑调忘词,更是成为热议焦点。
这些表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网络热点,但在被移植到合家欢式的晚会场景中时,却呈现出明显的突兀感。在主流舞台的强曝光下,这种原本属于网络亚文化的表演形式,显得格外景观化,与晚会的整体氛围和观众期待不太相符。
早在2020年,《乐队的夏天》改编赛中就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节目组提供的备选歌单以《我们不一样》《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等网络神曲为主,这一安排引发了乐队和观众的两极反应。五条人乐队在歌单中遍寻无果,直到发现伍佰的《Last Dance》才如获救星;后海大鲨鱼乐队面对《爱情买卖》等广场舞神曲时面露难色,最终选择《天竺少女》这一相对“折中”的曲目。
网络神曲的创作逻辑强调旋律的“洗脑性”和歌词的直白性,而乐队音乐往往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编曲的层次感。当节目组试图用流量热歌制造话题时,乐队却面临“削足适履”的困境——要么硬着头皮改编违和感强烈的曲目,要么在有限的选项中寻找勉强契合自身风格的歌曲。
短视频的传播逻辑依赖碎片化、高重复的副歌片段,强调瞬间的情绪刺激,而综艺舞台需要完整的音乐叙事与情感递进。此外,综艺观众对音乐的审美期待更复杂:既要求传唱度,又需兼顾艺术突破。然而,神曲的创作逻辑往往以数据为导向,追求“即时爽感”而非情感纵深。这种矛盾本质上是快餐化创作与舞台艺术性之间的冲突,也是流量逻辑与音乐价值体系难以调和的体现。
以《跳楼机》为例,这首歌曲能体现网络神曲的典型发展路径:发行后迅速席卷各大音乐榜单,三个月内不仅在国内力压王菲春晚新歌和陶喆新专辑,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区登顶,实现了难得的"文化输出"现象。其创作者LBI利比已是爆款制造机,前作《小城夏天》等歌曲在短视频平台创下惊人传播数据。
然而这些光鲜数据背后,争议始终如影随形。丁太升就指出该作品存在明显的“音乐裁缝”痕迹,歌曲中的“可能是我欠吧”与“他们朝我扔泥巴”的旋律高度相似,而“Baby我们的感情好像跳楼机”这句歌词也与“要不你还是把我删了吧”有着类似的神韵。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歌曲为了登上主流音综舞台,往往需要修改被认为低俗的歌词内容,比如将“是我太贱吧”改成“是我太欠吧”,这种适应性调整恰恰暴露出网络神曲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尴尬处境。
爆款协同解法,综艺改编神曲的“去快餐化”生存指南
其实,网络神曲在社交媒体平台与主流节目平台之间的流转,完全可以形成良性的热度演进闭环。
李荣浩《乌梅子酱》的走红轨迹就是典型案例。2022年11月发行初期反响平平,即便登上浙江卫视跨年舞台也未能激起水花。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1月,"小六子"曹杨等艺人的翻唱版本在抖音发酵,2月8日相关话题冲上抖音热搜榜首。情人节期间,歌曲迎来爆发式传播——微博、抖音双平台热搜霸榜,音乐博主接力翻唱,各种二创内容持续产出。
歌曲的热度不仅局限于音乐平台,还蔓延到其他领域。其歌词中提到的“乌梅子酱”食物搜索量大幅增长。这种热度的层层递进,不仅为歌曲本身带来了更多关注,也为李荣浩的巡回演唱会造势。
其中也有经典老歌在正经历着奇妙的"文化返场"现象。以容祖儿《没关系》、杨千嬅《处处吻》、李克勤《护花使者》为代表的2010年代以前的金曲,在完成首轮主流市场传播周期后,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了艺术生命力的重启。作品首先在传统音乐市场完成原始受众积累,经历自然沉淀期后,因契合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特性,以BGM形式触发年轻用户的二次创作热潮。
那么,从手机小屏到电视大屏,一首歌曲要完成从15秒BGM到完整舞台作品的跃迁,需要突破哪些关键瓶颈?艺人和内容团队又该如何构建跨平台运营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流量转变与受众沉淀的双赢呢?
凤凰传奇在《为歌而赞》中对网络神曲《海底》的颠覆性改编,堪称一次教科书级的受众破圈案例。原唱“一支榴莲子”用低沉压抑的旋律,记录抑郁症患者走向深海的心路;而凤凰传奇在舞台上则用充满张力的改编,为这首“致郁系”作品赋予了“治愈系”的可能。
作词人唐恬对《海底》的歌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她用“海浪唱摇篮曲”代替了原本沉重的歌词,用“人间昙花一现”传递出一种豁达的生命观,让整首歌从阴郁走向光明。在演唱上,凤凰传奇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玲花的嗓音高亢嘹亮,充满穿透力,仿佛能穿透人心;曾毅的低音说唱则如梵音般沁人心脾,为歌曲增添了一份宁静与力量。
节目评委最初对凤凰传奇的表现并不看好,甚至打出了全场最低分45分。有评委直言这首歌“太不凤凰传奇了”,认为他们将抑郁自白演绎得过于昂扬。但正是这样的改变大获成功,网易云音乐上,这首歌同时登上了新歌榜、飙升榜和热歌榜的第一位。在B站,相关视频的播放量目前已超过5870万。
当主流歌手与综艺节目选择改编网络神曲时,要明白这不是“拿来就用”的流量游戏。若只盯着流量密码复刻“洗脑套路”,最终可能沦为快餐式的“音乐裁缝”。真正成功的改编,往往始于对原作的深度解构与重塑。这种创作态度,本质上是将“流量素材”当作艺术表达的载体而非终点:专业编曲构建听觉记忆点,文化解读延展作品厚度,最终让“网红神曲”蜕变为能承载时代情绪的文化注脚。唯有如此,作品才能既引爆短期热度,又在听众心中留下长尾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