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关税阴云笼罩全球,美国也未能幸免。面对中国,其态度一度显得温和,并多次释放出谈判意愿。然而,在五月二日,中方刚刚表示正在评估是否给予谈判机会,特朗普就迅速采取行动。

同一天,美方宣布取消对华“小额豁免”政策。仅仅过去不到一天,特朗普再次祭出新招数,这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中方刚给谈判空间

美国正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民众对生活成本上升的不满逐渐转化为政治压力。与此同时,美联储加息让企业融资变得更加困难,制造业回流计划进展缓慢。

随着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政府急需在经济领域取得成绩,而降低关税成为缓解国内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背景下,中方是否愿意配合调整关税,成为关键因素。



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2025年4月中旬,美方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传递了希望重启关税磋商的信号,甚至提出暂缓部分对华制裁作为诚意表现。对此,5月2日,商务部发言人回应称,中方正在评估这一提议。

这一表态实际上为中美之间的对话留下了空间。自4月以来,贸易战不断升级,美方曾在谈判中多次临时改变立场,甚至将关税当作施压工具。中国始终明确表示,贸易战由美国发起,若要谈判,需展现足够诚意并纠正错误。



因此,中方对美方所谓“求谈”信号的评估,更像是对其真实意图的一次检验——是否愿意用实际行动而非空谈证明诚意。

然而,美方似乎缺乏耐心,释放了一些模糊信息,试图误导外界将其解读为对中方的压力手段,这也为次日突然取消小额免税政策埋下了伏笔。





从“示好”到“出手”

没想到的是,就在中方刚给出谈判台阶后,5月2日,媒体披露特朗普已决定取消对华“小额豁免”。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策略一贯以精准打击著称,但这次却显得格外激进。



此前,价值800美元以下的商品可通过“T86清关模式”进入美国时享受免税待遇。然而,这一政策因海关系统故障曾于2025年2月被短暂叫停,随后又因物流压力恢复。

新政规定,自2025年5月2日起,所有来自中国的小额包裹需缴纳30%的关税或每件支付25美元费用。这意味着,一双售价50美元的运动鞋仅关税成本就可能增加15美元,同时卖家还需应对更复杂的清关流程和更长的物流时间。



美方声称此举是为了维护公平贸易,但《华尔街日报》指出,这一政策本质上延续了对华强硬姿态,并未真正解决实际贸易失衡问题。



2025年5月2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正式终止针对中国800美元以下商品的免税政策。表面上看,这是针对“海关漏洞”的举措,但实际上充满政治意味。从美方发出谈判信号到政策生效,间隔不足24小时,几乎是对中方的一种挑衅。



小额包裹主要服务于普通美国家庭,直接影响民生领域。通过提高消费者负担,美方意图向中方施加更大压力。白宫声明指责中国长期滥用免税政策,将焦点转向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

这一政策暴露了美方对华策略的混乱:既希望中方配合降税以缓解通胀,又试图通过加码施压获得更多谈判筹码。然而,这种“软硬兼施”的方式反而让中方更加坚持“先撤关税再谈”的立场。





市场波动

新政策出台后,首当其冲的是依赖跨境低价商品的美国家庭。统计显示,2024财年有超过13亿件免税包裹进入美国,其中大部分是服装、日用品和小型电子产品。

政策调整后,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迅速上涨。例如,亚马逊上一组10件装的厨房毛巾价格飙升377%,快时尚平台Shein的部分商品涨幅超50%,甚至连尿布袋和冰箱贴等小物件也无法幸免。



低收入群体成为最大受害者。根据美国消费者协会数据,年收入低于3万美元的家庭中,72%依赖跨境电商购买廉价日用品。新政实施后,这些家庭每月生活开支预计增加120至200美元。

卡托研究所研究员克拉克·帕卡德批评称,这相当于对全美消费者征收隐形税。美国消费者研究所估算,新政可能导致每年47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牛津经济研究院警告,如果海关系统无法应对激增的清关需求,全美港口可能陷入“包裹积压瘫痪”。



一方面购物车金额激增,另一方面物流时间延长,美国消费者不得不在“钱包”和“耐心”之间做出选择。关税成本的压力迅速传导至产业链上下游。

大型企业尚能通过转移库存、重新谈判价格或本土建仓来缓冲冲击。例如,某鞋类品牌将库存从加拿大迁至美国,以避免高额税费;亚马逊则试图通过压缩供应商利润维持平台低价。



然而,对于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而言,涨价意味着失去市场竞争力,不涨价则可能直接亏本。快消巨头联合利华和雀巢已宣布部分产品提价2%-3%,百事可乐则因“关税不确定性”下调全年盈利预期。

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处境更为艰难。由于缺乏议价能力和资金储备,它们只能选择咬牙承担成本或退出美国市场。在中方看来,美方一边喊着谈判,一边加征关税的行为,无异于“举白旗开火”。





取消小额免税政策表面上是对华施压的“强硬牌”,实则成了一记“回旋镖”。美方希望通过关税壁垒重塑贸易规则,却低估了全球化供应链的韧性。中国卖家的成本转嫁、本土企业的库存转移以及消费者的忍耐阈值,共同构成了一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

当中方重申“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时,美方的“边谈边打”策略反而让国内矛盾浮出水面。关税战的子弹最终并未击中谈判桌对面的对手,而是伤及自家后院的普通民众和企业。



如果这场博弈持续升级,或许唯一的“受益者”只剩下海关系统账单上的数十亿美元扩建费用。而消费者手中的包裹,早已从“跨境便利”变成了“经济代价”的象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