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刀听世界
这两天,我因有事几次路经观音桥外环转盘,看到了啥叫人山人海。
几乎都是年轻人,他们在哪里看到了啥?
看的是“我在重庆”四个字。
观音桥本身就在重庆,为啥还要“我在重庆”?
传统思维是,这叫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
创意设计者用的却是互联网思维,简单说,是站在年轻人的视角看世界。
看了这些照片,你就明白,这里虽说根本没有称得上景点的东东,但年轻人却喜欢,也带动了周边消费。
驻足细观,我终于有点明白了。
重庆人,大抵,没必要嗜好这四个字,除非,有点疯扯扯了。
但外地人,却是必须的。
就像洪崖洞的千与千寻是必须的、李子坝的轻轨穿楼是必须的一样。
它们有重庆魔幻的辨识度,可一目了然。
观音桥的“我在重庆”虽说平淡,无江,无山,无风,有味也多是汗味,但却拐了个弯魔幻着。
要说,这不就是一块大广告牌吗?却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符号。
我不晓得创意者是如何突发奇想,码出这四个字的。
反正,它简洁有力,成为游客表达“到此一游”的绝佳载体。
千万别小看了这四个字。
它比专家们挖空心思拆解的“重庆”二字,即“行千里、致广大”,更有力量、也更有传播价值。
行千里、致广大这六个字,多年前官媒就在推介了。
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连很多老重庆也搞不明白,到底说的啥。
哦哦,专家想痛了脑壳,市民看痛了眼睛,才晓得:
把千和里叠加,是“重”,广和大合起,是“庆”。
他妈的,这不是脱了裤子,还要转着圈圈放屁吗?
“我在重庆”,却来得既耿直又明白。
人家千里万里跑来,不就是要想和“我在重庆”抱一抱吗?
而广告牌上黄色“法拉利”背景,是重庆标志性黄色出租车元素,进一步增强了人们打卡拍照的趣味性和辨识度。
宠粉的加持在于,政府迅速响应游客需求,对天桥进行升级改造,增设观景平台,拆除挡住视线的电线杆。
再加上,观音桥商圈本身是重庆核心商业区,日均人流量超50万,节假日可达100万,打卡的高曝光度使其迅速走红。
以至,“我在重庆”打卡点的火爆,成为城市符号、社交媒体传播、政府宠粉策略及游客自发创意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并非传统景点,却因符合现代旅游打卡经济的需求,成为重庆文旅新名片。
建议,对能结合实际原创码出这四个字的人,奖励100万,都不多!
他是真正的把栏杆拍遍、把脑壳想烂的真专家!
而那些码“行千里、致广大”的人,总计花费可能不下100万,有效果吗?
(图片来源网络,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