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

城市沉浸在休闲的氛围中

北外滩91街坊项目工地

却依旧热火朝天

未来这里将矗立起

480米的浦西新地标

此刻

来自上海建工的建设者们正争分夺秒

用汗水浇筑着城市新高度


▲施工现场航拍图

晨光初露,钢结构一线负责人龚苏华套上反光背心,戴上安全帽,快步走向工地。早上6点的晨会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开场。

随着巨型塔吊缓缓吊起重达数吨的钢结构巨柱,精准嵌入预定位置,龚苏华带领的焊工班组随即接力。

在这个项目中,大量采用Q550高强钢成为一大亮点,这不仅能减少楼栋总体用钢量,还能让建筑更加牢固、轻盈,却也给焊接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龚苏华解释道:“巨柱吊装固定后,焊工要先打磨对接面,开焊前预热到250度,升温要2个小时,焊完后,保温消氢又要2小时。”

更关键的是,电焊一旦开始就不能停工,否则焊缝温差会产生裂纹。焊工们常常要奋战到晚上10点,而龚苏华在作业结束后,还要仔细验收,排查安全隐患。


▲龚苏华用测温枪测量钢柱温度,确保预热达到250度

今年52岁的龚苏华来自江苏,上世纪90年代,他带着焊接手艺来到上海,曾参与上海中心大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等多个重大项目建设。2015年获评上海市劳模后,他特意把在江苏读初中的儿子带到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者荣誉墙”前,儿子凝视着墙上父亲的名字,久久不愿离开。

如今,龚苏华一家已在上海嘉定定居,他却因工作繁忙经常驻守工地,最长半年都没回过家。今年五一前夕,已经上大学的儿子计划和妈妈去广州旅游,但龚苏华选择了坚守工地,他说:“工地正是吃劲的时候,作为劳模和一线负责人,我更要做出表率,项目进度一刻也不能放松。”

建设者与时间的赛跑从未停歇。去年11月,项目在40小时内完成近4万方混凝土底板的一次浇筑成型。土建结构一线负责人陈杰回忆起那段“连轴转”的日子,仍难掩激动:“几百名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像精密齿轮一样协同运转、环环相扣。我的对讲机几乎要喊冒烟,每天的步数都在2万以上。”


▲陈杰在项目施工现场

项目副经理戚蔚成补充道,面对地铁保护与工期压缩的双重压力,项目联合指挥部集结多部门力量,协调400余辆搅拌车和600多名工人并肩作战,最终在120天内完成26万方土方开挖、8900吨钢筋绑扎及4万方底板浇筑。目前,项目已进入地下室回筑的最后攻坚阶段,正全力冲刺5月底B区塔楼区出±00节点。


▲施工现场航拍图

这些攻坚克难的日夜,也让建设者们对每一寸钢筋铁骨都倾注了特殊情感。“儿子总说爸爸参与了浦东最高楼的建设,现在又要造浦西最高楼,爸爸又要创造历史了。”龚苏华微笑着说,“等大楼封顶那天,我要带全家去楼顶看看。”他盼望着儿子毕业后能来上海工作,把家安在这座奋斗半生的城市。


记者:陈怡

图片:北外滩91街坊项目

编辑:陈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