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翰林
翰林从唐代就开始设置,主要是帮助皇帝处理机密事务。唐代是帮皇帝起草重要的文书,如高官的任免令;宋朝翰林地位进一步提高,主要为皇帝起草诏、敕等,同时还要和皇帝诗词歌赋;到明清时期,翰林成为培养高官的重要机构,不仅承担修史、起草诏书等传统事务,同时还要给皇帝讲课,担任学政。
可以看出,翰林一直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团队。
翰林院在雍正年间才有固定办公场地,下设庶常馆、起居注馆和国史馆。庶常馆即教习馆,是新进士深造的地方;起居注馆是掌侍皇帝政务之起居、记录皇帝言行的机构;国史馆是编撰国史的机构。
什么是点翰林
进士前三甲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初始职务是翰林院啊任职。状元是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翰林院修撰和翰林院编修的工作职责相同,只是职务有所差异。也只有这三人一开始就可以进入翰林院,这就是科举时代读书人视为最高荣誉的“点翰林”。
什么是半个翰林
二三甲进士,还需要经朝考才能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庶吉士是翰林院的临时职位,并不是官职,在散馆分配前仅是半个翰林。
散馆考核合格者才能留在翰林院。
翰林的任职
雍正年间,翰林院官员实行内升外转制,“编(翰林院编修)、检(翰林院检讨)率内升坊缺,用科、道;外授道、府以为常。”
三鼎甲一般由内迁进身,也就是不用到地方,直接在中央机构任职。如在南书房、尚书房的官职为南书房(为皇帝起草诏令等)、尚书房(负责皇子教育)行走、日讲起居注官(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等)等;在翰林院的官职为翰林院侍讲、侍读或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在詹事府的官职为左右赞善(辅助太子,正六品)、中允(辅助太子,从六品);在都察院的官职为各道监察御史、给事中。
翰林穷,为什么还成为进士的追求
“穷翰林”大概是翰林自己说的,这主要是和其他实职品级官员相比。从翰林的任职来看,基本是围绕皇家事务,并没有实权,薪俸相对于开销来讲,并不高。
但翰林官员的政治地位非常高,升迁速度快,敛财的机会也多。这才是进士一定要进翰林的追求和目的。
翰林的任职品秩不高,但皆与皇权密切相关,升迁速度速。从六七品开始,过几年,官职进一步,升为五至三品,品秩渐崇,可以掌握实权,参与国家大事。
如外迁地方,任各省考官、学政或按察使等。官学职务各带原衔品级,按察使为三品。
翰林的地位
翰林编修、检讨不过是同地方知县一样的七品官,不过他们一旦外放为学政、主考后,其地位可远不是同级的知县能望其项背的。知县想见总督、巡抚得上手本、称卑职,而七品的编修、检讨学政或主考却可以同督抚们平起平坐。
翰林院除了编修各种书籍外,还要担负皇子皇孙的教育以及皇帝的顾问。这不是一般职务能接触道德。康熙二十一年,特赐南书房翰林在紫禁城骑马,这是一、二品大员才有的特权。
所以,翰林穷是刚入职的时候,作为皇帝的近臣,升迁是早晚的事,敛财自然也不是难事。说着“穷翰林”,实则看得是位高权重钱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