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至5月4日

佛山市第二届青年艺术周火热举行

在主会场大墩村

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艺术氛围中感受乡城共生

“一日岛民”的体验里走读乡村




YOUTH


symbiosis

本届青年艺术周

“乡城共生”为主题

邀请青年艺术家与村民共创

开放10+艺术空间与20+装置

艺术气息散落

在村居的每个角落





活动期间

顺德融媒记者专访多位艺术家

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

延伸对大墩村的印象

以及,对乡城共生的理解

高漪山

山不在高


在有着700多年历史的乐从镇大墩村,《山不在高》艺术装置被装进了老民宅中。“我一眼就看中了这间老房子,虽然它不是很大。”艺术家高漪山站在同安大街16号的门前,回忆来到村里的第一印象。

作为致力于研究醒狮文化的艺术家,高漪山一直致力于通过画作或具体的艺术装置,以现代视角将醒狮的个中元素及其历史基因表达出来。

她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应该是有文化背景、有依据,不是凭空的、空白的,“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可能之后对它们的看法会产生变化,但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未来几百年后也会是后辈想要探寻的历史片段,还是要认真对待。”

作品取陶渊明《陋室铭》的首句,既体现陋室不陋,也传递着“有龙则灵”的相似意境。



“传统醒狮被认为可以驱邪避鬼,大多以凶神形象呈现;后来也成为民间练习武术或表演的工具,因为舞狮不会被官府认为是争斗或者有别的心思,这时候的醒狮多了一层喜庆。再后来,马来西亚等华侨以醒狮寄托思乡之情,它的形象也更加灵活生动。”提及醒狮外观的变化,高漪山如数家珍。而如今,人们生活富足、精神需求提升,醒狮也在多场景、多业态、多形式中有了更多元的表达。


因而,在创作这件艺术装置时,高漪山没有选择传统的竹篾和铁线以及黄、红、黑三大主色,反而选用了泡沫和时兴的毛毡技术,将醒狮的毛茸质感以新的方式呈现,配以柔色系增加作品的温度和亲和力。

大墩村民对艺术家的热情也让高漪山动容:“他们很不一样,不会介意这是祖宅不能随意摆入外来物件,而认为是有了这些艺术装置,祖宅才会有生机,不会被闲置”。


高漪山

希望我的醒狮作品既有传统文化的味道,也有我个人的表达。它是基于我对醒狮历史文化的不断了解,继而产生兴趣和热情。

何振楠


何振楠对大墩村的印象便是“共生”,具体表现在新旧事物、人文之间的相映成趣。

作为本届青年艺术周的筹备人员,这名主创设计师的既定任务里并没有“创作艺术装置”这一项,但没有想到,最终呈现的作品《激》,却成为了市民游客喜爱的打卡点之一。

这是何振楠与佛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共同完成的艺术装置,以大墩村自有的22人龙舟为原型,通过佛山彩灯技艺的线条化转译,将龙舟的横向形态与纵向光影巧妙融合,同时选择在水车公园内呈现,以两岸的新旧变化,对话传统与现代。

作品以一个“激”字为作品命名,直观反映着顺德龙舟的进取精神;同时也想激发更多青年人对装置和景观的想象。


水车公园


“传统的彩灯和龙舟,它相对具象,灯笼是灯笼、龙舟是龙舟。”何振楠认为,本届艺术周的受众首先面向的是青年群体,强调青年表达,以抽象形式叠加传统元素,或许更能引起注意、引发共鸣。

试想一下,当看惯了经典龙舟形态的游人走上龙桥,垂眸瞧见粉红色调的龙舟浮于水面,彩灯材质的线条为龙舟支起“船舱”,该是怎样的惊喜与感叹。

“我觉得龙头很有意思,简简单单勾勒出我们印象中的模样,特别是龙颈,很形象。”来自禅城的黄女士直言。


而选择放置在水车公园,也是何振楠有意为之。“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很难想象,完全相反的城乡风貌,就是一河之隔。”他直言,这头是大墩村的民宅,矮房古建错落分布,是年轻人向往的慢生活;河的对岸却是佛山新城,高楼大厦林立,快节奏成为常态。

同样的,大墩村内也是如此:既有数百年历史的家庙和代代相传的祖宅,也容许青年艺术家带着新想法入驻。老民宅里张贴着流行的“热词”,潮流文创又将传统形象活化......这与艺术周的“共生”主题,不谋而合。


何振楠

我在大墩村见到的“两面相融”不是个例,这种新旧之间的冲突会激发不同的思考,它是一种矛盾体的两面,存在于事物之上,是有关哲学的问题。

陈韫瑜

共生


大墩村的中心湖边,一处黄白相间的装置吸引着游人驻足欣赏,在强烈线条感的映衬下,空旷绿野多了几分层次,连同上方的电缆也仿佛成为装置的一部分,和谐生趣。

距离装置约200米的咖啡店,创作者陈韫瑜正与友人闲坐交谈,轻尝饮品,漫度时光。

这位“95后”的花道艺术家身量娇小,五官精致,笑起来温婉可人。如果不是有视频记录,估计很难想象,眼前的江南女子竟会用到工业材料,在绿地上支起了比自己高出一倍的大型艺术装置。



装置结构包含两大部分:一侧通过管材构建简洁几何造型,另一侧设置门框式景框,巧妙将后方湖景与树木纳入视觉构图,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层次。

“这是我第二次参与青年艺术周,作品还是延续去年的《共生》,可以说是2.0版,没想到今年的活动主题也是共生,很巧合。”陈韫瑜表示。



2024年,参与首届青年艺术周的陈韫瑜,带着多件花艺作品亮相,其独特风格打动着市民游客,也让佛山艺术家冯德根深受感动,当即拍摄作品《依存》,并命名《格局与尊严》。这张照片后来入选了平遥国际影展。

这一年,陈韫瑜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花艺作品也成为拍摄杂志的选择。

如果说,《共生》的1.0版表达的是花开花落蕴含的生命价值延续;那此时的2.0版本则更聚焦日常生活,强调艺术来源。


“我觉得这也是我对大墩村的感受,这里的艺术氛围更加浓郁,艺术空间和装置也从艺术岛延伸到村里的各处,风格多样,互相能学到很多。”陈韫瑜直言,令她印象最深的是蚊帐制成的艺术装置,仿佛一秒回到童年。

村民的自发参与也让陈韫瑜感慨,在搭建今年的《共生》装置时,部分村民虽然看不懂,但也会主动询问细节,协力帮忙;在看到装置成型的时候,也不吝啬赞美,连连称赞,认为艺术装置的加入,让村里更有灵气与活力。


陈韫瑜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我想传达的理念。生活中的PVC管和燃气管,也能成为艺术的一部分,它们本来的防水特性,更加强了艺术的表现力,立于风雨,无畏阳光。

占姆波

是...


当颇爱花草的青年艺术家遇上满是绿植的村居,这份工作便称得上是心之所向。本届青年艺术周对于不期馆设计总监占姆波来说就是如此。

受家庭环境影响,占姆波对自然、对绿植有着满腔好奇和独特见解。在进入大墩村筹备活动期间,村民种在房前屋后的各种盆栽,还有叫不上名字的花草,都成为了她创作艺术装置的源动力。

尽管筹备期较为紧张,但在不断地走村观察、入村交流过程中,占姆波仍捕捉到脑海中关于大墩、关于村民的诸多感受,由此形成对艺术的思考,并创作出《是...》这件艺术装置。


“这段时间,我其实看过很多绿植,也研究过村民摆放的方式,发现很多与艺术创作相像的部分。”占姆波直言。比如,有的村民喜欢将盆栽对称摆放,这与她钟爱的对称美学不谋而合;也有的在品种搭配上下功夫,各式鲜花争奇斗艳,本身就是一幅乡村图景。

现场,数盆绿植对称摆放,连生长高度也近乎可折叠复制,再加上这名艺术家习惯使用的鲜艳色彩,多个装置物件便如钻石般点缀着不起眼的角落,保持简约也不失活力。


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也参与到占姆波的艺术创作。“我所有的灵感都来源于村民种植的花卉绿植。前期和盆栽的主人了解了植物的故事,也商讨如何摆放装置。到真正嵌入的时候,村民也很热情地帮忙”。

可以说,通过绿植,占姆波感受到大墩村的艺术张力,它不仅能吸引很多艺术家进驻,作本身也不限于冠有“艺术家”头衔的小部分人,村民自己就是艺术家。

“我的作品想反映的就是这个理念,这里的创作环境实际上非常广阔。”占姆波直言,这也是她为何选择将艺术装置融入村民盆栽的原因,希望借此传达“艺术无处不在”的理念,打破艺术与生活“本不存在”的界限。


占姆波

大墩村吸引了很多艺术家的进驻,他们又反哺乡村,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我也相信,我的作品能为这里的环境、绿化增添更多层次。这场自发性的创作非常有意思。

陈汝锦


一家人同时走进乐从大墩村的东杳闲茶,不只有一种选择。可以是左手一杯咖啡,右手一杯纯茶;也可以选择果汁或创意特调。

在空间设计师兼主理人陈汝锦看来,重要的不是选择,而是品尝的感受。当然,同样重要的还有顾客走进店里对这条村的感官认识。是靠窗吹着风听着溪水潺潺,也可随意坐下欣赏器皿旧物,走过房前屋后总有绿植跃入眼帘,叶片之下数条金鱼摇头摆尾......总之,就是惬意和舒适。


大墩村

东杳闲茶


曾经,这里是他的私享空间,但“五一”假期,陈汝锦却把这个亲手改造的茶室对外开放。与之同期亮相的,还有他设计的艺术装置《蜕》。

黄土堆砌的三角架稳稳支撑着大大小小的陶罐,竹竿架起的红色线条犹如火焰,点缀的蝴蝶让陶罐有了蚕蛹的意象,形成“破茧成蝶”的艺术表达。

这是陈汝锦为本届青年艺术周设计的艺术装置,取陶器烧制为表象,将其从原材料到高温燃烧再到成型的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又暗藏蝴蝶从蛹中破壳而出的寓意,象征着青年与乡村共生。


这样的装置既是陈汝锦对艺术周主题“共生”的理解,也是他进入大墩村的经历。

刚进村时,拥有职业敏感度的陈汝锦便被街巷的绿化率所惊讶,不仅大棵榕树自然生长,村民还会在房前屋后种上喜爱的绿植,加之地理环境优越、水文环境越来越好,就连光线、树影都满足着他对理想放空空间的想象。他当即选中了一处临河的旧宅,想要打造为个人私享空间。

具体的空间改造上,陈汝锦依托多年的设计经验,一边将自己的创意灵感融入图纸,一边向村民征询意见,交流想法。他认为,改造必须遵循当地人文,考虑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情感寄托,才能让空间真正融入村落。

乐从·大墩



当陈汝锦把旧宅的瓦顶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修复完成时,阳光透过缝隙撒入,一旁的七旬屋主也眼眶湿润。隔壁民宅的老邻居虽然不懂得年轻人的设计理念,但也因此同意了陈汝锦要“一并租下改造”的想法。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共生。”陈汝锦表示,老一辈将房子留存装载回忆,青年人在改造设计中让经典延续;过程中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互帮互助,也让入村设计师与本土居民形成了新的情感链接,共同推动着乡村可持续地长远发展。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村内的环境规划和不同艺术家的进驻,自然形成了一个野生生态,无形中为自己的空间增加了一份赏心悦目的底蕴。“我本身也喜欢陶艺茶器,把相关的收藏品摆放在这里,招呼朋友来坐坐,这里的环境加成、氛围加成,很惬意也很纯粹”。

从改造到正式营业,从“独家记忆”变为“开放空间”,东杳闲茶走过了一年光景。这一年,陈汝锦经常收到游客想要一探究竟的请求。透过茶室的窗户,游客从另外的角度观察古村,也进一步感受自然村落的韵味与风情。


陈汝锦

“东杳”的意思是日出日落,可能我白天会喝一杯咖啡,晚上想自己研究一杯特别的饮品,它没有限定某一品类,而是不断探索出新的产品,艺术创作也是这样。

不期馆:关于“一日岛民”

这个“五一”假期,大墩的“Country Walk”备受年轻人青睐。

主街巷末,抓着地图的游客仔细研究每个点位,根据门牌号、作品名“打卡”每一处艺术空间或装置,不时还能与路上的非玩家角色(NPC)互动获取刮刮卡,也能集章解锁“闪卡盲盒”。

超15万名游客,走村打卡的路线不尽相同。但身上背着的装备包,胸前挂起的“岛民”证,成为了他们相遇时会心一笑的“身份”认同。



这便是“我岛”一日岛民体验活动。通过沉浸式探索,游客们在游戏中感受乡村文化,又在每一次与村民或陌生游客的互动中,潜在加深了双方对这片土地的情感连接。

“我们希望,入村游客,尤其是年轻人或游客来到这时,能够体验到整个村落的艺术资源。”不期馆主理人潘小毅表示,相较于去年,大墩的艺术氛围和空间已经变得更加成熟,可供游玩打卡的地方也日益丰富,如何将它们串联起来并调动游客参与的积极性,一群由年轻人组成的策划团队想到了“定向游戏”。





在物料设计和环节设置上,这群喜欢“搞点艺术”的年轻人也大胆创新,将“头脑风暴”发挥到极致。

例如,字体设计融入马赛克,仿佛穿越回童年玩街机游戏的日子;14款闪卡不仅有艺术家联名,还设置了隐藏款,勾起参与者的参与热情;完成任务还能获得“岛民房产证”,巴掌大的冰箱贴成为年轻人争相拍照打卡的文创产品;更有各类小游戏组成的运动会,让参与者在此地留下独一份的欢乐记忆......



一日岛民


此外,游戏还设置了乡村共建环节,引导游客在走读村落时,能够思考并献策村落建设。

“我们观察到,购买了打卡包的游客参与度非常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反馈。”潘小毅表示,社交媒体上,关于“一日岛民”的讨论热度也非常高,只言片语中满是收获与自豪。


来源:顺德融媒

文字:顺德融媒记者赖珊桦

图片:佛山市第二届青年艺术周组委会

编辑:赖珊桦

二审:叶芝婷

三审:黄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